亲爱的陌生人,
如果你偶然打开这封信,期待你用一首歌的时间来倾听我的诉说。
我已经不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想要达成一个目标却不知从何下手;想要学习各种技能,结果什么都没学会。不断地恶性循环之后,我感觉越来越焦躁。
我从不怀疑我是个有野心的人,对自己有许许多多的期望:我想成为一个风趣渊博的人,能够侃侃而谈,用人格魅力打动别人;我想成为一个技术大佬,能够熟练的运用PS、PR、AE等技术;我也想学习日语、围棋、书法,为自己装备更多的技能。
或许你不是我,不会有这么多的期望,但是我想,你理想中的自己绝对比现在的你拥有更多更出众的能力。没有人甘于平凡,特别是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连学习都变得无比便捷——各式各样的网上课程,数不尽的干货推文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似乎所有的论调都在陈述一个事实:这个时代,学习已然大众化,你不努力,就会被时代淘汰。我们从不缺乏野心,都希望比别人过得更好,所以我们拼命地往大脑里塞知识。
有没有一种焦虑感?就好比是宿舍里有四个人,原本所有人都在看电影追剧打游戏,结果突然有一天,你发现其他人都背着你开始学习,难道你能做到继续毫无芥蒂地追剧打游戏么?最后要不就是被迫无奈随大流的学习,要不就是怀着并不怎么美好的心情继续放浪形骸。
这就是这个时代带给我的焦虑——速成的快餐式学习与缓慢的知识深度积累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矛盾。
而且,有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明确,时代只是宣扬“我们要不断往大脑里塞知识”这一论调,对其中蕴含的具体问题、方法措施和思想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下面是我借最近看的两本书及一些文章归纳的一些思想观点,希望能够拓宽更多的焦虑症患者的思维。
摘自:《知识大迁移:移动时代知识的真正价值》——【美】威廉·庞德斯通
当今时代,人们对待知识的态度是很矛盾的。我们仰慕知识,而且至今仍认为:知识本身就是一个追求的目标。但我们又更多地把知识看成是达成目标的手段:实现社会进步,获得财富、权力。对毫无功利心的教育,我们心存疑虑,而看到“投资回报率最差的8类大学文凭”一类的标题,我们就会忙不迭的点进去。
来源记忆(信息时代的分布式记忆)——指回想自己是在何时何地了解到某一事实的。例如将一份琐碎的事实清单储存到电脑一个叫做“信息”的文件夹下。结果我们对平淡无奇的文件夹名称记得更清楚,却不怎么记得有趣的事实。
谷歌效应——大脑能够认识到,对容易获取到的信息大多没必要都存储起来。能在网上找到的信息,大脑会自动遗忘。例如博物馆的游客痴迷于用手机拍摄艺术品,但对观赏画作本身的兴趣越来越低,记忆力变差。照片似乎成为朋友圈炫耀的资本,自己来过的见证。
摘自:白岩松“一刻talks”演讲
我很怕现在每个人都有无数的朋友圈,没朋友,天天都在聊天,没人谈心,知识获取无限,离智慧很远。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不知道。
摘自:《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王小圈
唯有有趣,跳脱功名利禄身世皮囊,也无关道德评价,是一种稀缺而珍贵的品质,也是对一个人的灵魂极为由衷的赞美。
“逗比”和“有趣”有什么区别?“逗比”激发的是人的感官和情绪——如烟花,瞬间激发,瞬间消逝,干脆利落;而“有趣”是一种精神享受,激发的是人的思考——像樟脑丸,绵延不断,在回忆中留下淡淡的味道。红楼梦对有趣和逗比有这样一段精妙的阐释— —宝钗笑道:“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识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所以昨儿那些笑话虽然可笑,回想起来是没味的。你们细想颦儿这几句话虽是淡的,回想起来却有滋味。”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刺激反应的阈值,降低了人们的耐心,这让“低付出”、“低回报”成为人们热衷的“杀时间”的方式。快餐小说、快餐电影、耸人听闻的标题党新闻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每天五分钟学流利英文”、“两分钟瘦身操”这种非理性宣传大行其道。
摘自:“笔记侠”公众号——《如何用读书构建你的思维世界》
当今时代,获取信息不再是难事,而选择信息反倒是我们所要面对的问题。与微信、微博等不同,一本书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作者会依据整个知识框架来阐述他的观点及看法。
励志书、鸡汤书等书籍,并不能提供干成一件事的具体方法,更不会形成有效的思维体系。真正的干货书籍,会把一个观点深入浅出的阐述明白,会把整个思维的精髓为你呈现出来。当你学习完后,会对自己的思维世界产生根本影响。
分享是构建思维体系的关键——读书只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对你原有知识的补充。如果没将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是不会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更不会形成独立思维。
思想是这个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每个人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可能都有不同。面对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该怎样正确提升自我、缓解内心的焦虑,方法并不唯一,需要自己借鉴他人、独立探索,找到属于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