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题目是不是用了谁的书名?不管了,反正很久没动过笔了,把这懒人之名冠之于我并不为过。
刚听到窗外嘀嗒的雨声,莫名鸡冻,顺手抓了个鸡翅,走到窗前眺望。今天吃了一天的鸡翅,补充肉身所需能量。之余,也搜索了一些精(蛇)神(精)食物。
读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其中的“我",拒绝了歌妓的献唱,却被远远的歌声扰得心里痒痒的,一边憧憬着贴耳的歌声,一边又觉得对于歌妓,不应接近,应有哀矜勿喜之心。同行的平伯同样也选择不要听,“因为我有妻子,所以我爱一切的女人,因为我有子女,所以我爱一切的孩子”,因为推及的同情,因为爱并且尊重那些歌妓,所以拒绝他们。这些拒绝,无论理由如何充足,却使她们的希望受了伤,总有几分不作美的。平伯也是想听歌的,内心也有小小的争斗,结果是同情心胜了。而“我”的拒绝,更多是因为道德律的压迫。
我也常常纠结。比如想想很久没参加过什么公益,想想近来唯一一次去佛堂也是有求于菩萨,很是羞愧于自己的逃避和懒惰,却又觉得顺其自然也好,我只是在等,等一个没有任何外力的胁迫便甘心赴汤蹈火的时刻,等一段不因催促而发生也不因阻碍而停步的真正属于我的行程。
为了不矛盾为了免于羞愧带来的烦恼,我其实在逐渐放弃做个“好人”的想法,不知你们有没有觉得我脾气变坏了,我不再珍惜“她是好人”“她是个好脾气的人”这样的“荣誉”,我觉得以前那个常常Yes的乖孩子常常是个说谎的孩子而已。况且是不是温顺的好人是不是乖孩子跟人生是不是精彩没有关系。
若要重新开始对自我的教育,我不会把思辩力的培养系于书山书海,更不会糊涂到把人格的发展归结于去了解那些随时都在相机而变的应该或不应该的明暗规则。而会从“我是谁”这样的哲思问题开始,去邂逅我要读的书,去接纳这个世界所给予我的所有反馈,去理解为什么说外界的一切只是镜子里的自己而已。而各种思辨的起点,在于诚实地说出你看到了怎样的自己,你期待怎样的自己,你真心想要到达可以到达的是哪里。坦诚面对自己,才能渐渐了解了人性,才不会停留于茫然于别人笔下眼中口中的世界。书是打开世界的窗户,它们不是信仰,它们可以随时被忘掉。人的发展在于不断认识和接纳自己从而认识和接纳世界,逐渐跳出自我的圈子把关注给到别人,一个成熟的人固然可以选择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独善其身的人若顾及不到他人的感受,那么遗憾的是他未曾成熟。成熟人的魅力在于他有能量去发光,有爱心去观照别人,有胸怀去点亮别人,温暖别人。从对方的视角看过去,对面的人有如阳光般的友好。
我确常因自己对别人的疏离感到无力,常逃避与别人的碰撞,从而错失了许多成长的机会,我会质疑自己。我知道那个表面和善的人生是无法精彩的。希望自己的不再和善和乱发脾气无关,而是真诚表达自己,说清楚自己看到的世界,说清楚自己想去的地方。
写到这里又有点儿懒得写了。只是想起了刺客信条和血战钢锯岭那两部电影里的主角,一个秉持“万事皆虚,万事皆允”的信条,完成信仰之跃,兑现服侍于光明的承诺;一个则在血肉横飞的战争现场突破身心极限去救人,念叨着那句感人至深的“one more”,带着夹着心上人照片的圣经小册子,一刻也不能离身。要说坚定和足够,就是像他们这样最为令人动容啦。
写了这些东西,好像不是自己的风格。往往我更喜欢分享怎么榨果汁,怎么发酵果汁,或者怎么把国外网站的商品买回家,或者分享点儿财经早餐之类的,以上这些题材只有在命题作文不写不行的时候才会写,今天却在没有被胁迫的情况下,写了1000多字稀少啊,可能是吃过蛇精食物引发的蛇精病吧。
追加一句:心里有爱的时候,道德往往是多余的;心里有善的时候,法律也是多余的。这话听着暖乎乎的,刚在喜马拉雅听到便记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