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的两个教授在研究贫困问题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他们在东南亚做了一个调查,发现生产甘蔗的农民在收获的那个月份里,头脑是最清醒,智力是最高的,这可以测出来。
为什么呢?因为收获的季节,农民是可以卖到钱的,而平时他们都很贫穷,手里越没有钱,做事情就越是短视行为,越没有头绪,而当手里有钱的时候,就不太慌了,包括说话做事的方式,就都不一样了。
这两位教授在《稀缺》这本书里提出“精神扶贫”的概念,他们认为,贫困问题很多时候是一个认知或者智力的问题,而影响这个智力的往往就是慌乱,慌乱跟贫穷相关。
当然让一个人陷入贫困有各种原因,例如游戏规则不公平等,但是如果在同样的游戏规则下,有的人陷入贫困,有的人却没有,这中间的一个差别就是是否陷入到了一种认知的紊乱和障碍,而这种紊乱和障碍跟慌乱有关系。
当我知道了这个理论后,我终于可以解读父亲这矛盾的一生。父亲30岁达致他人生的高光时刻,成为一家2000多人煤矿的矿长,他的原始学历只是小学毕业,然而在10多年的工作经历中不但补齐了学历,还成为了行业的专家,这么来看,他的智力应该还算是挺高的。然而父亲在40岁之后节节溃败,尤其是50岁之后做的所谓“投资决定”在我们看来荒唐可笑,每次都是以上当受骗再次欠债为结束。刚开始我怎么都想不明白,原本智商挺高的父亲怎么看不出那么明显的“投资骗局”,现在我明白那是因为长期欠债导致的慌乱影响到了他的智力,从而让他一步一步堕入破产的深渊。
怎样才能让自己不心慌呢?
1、找到核心关键事项
先从“慌”这个字来看,竖心旁+荒,荒是杂草丛生的土地,除了杂草什么都没有,只是荒着。
当心处于这种“慌”的状态时,就证明着内心里有无数杂乱的念头在翻腾,但却没有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有无数念头在心头翻腾的时候,那么自己的反应速度一定会变慢,甚至会宕机,就如电脑如果同时打开20个程序,速度就会变得特别慢。
只有种上粮食,荒地上的杂草才能被覆盖掉,只有自己专注于关键事项,其他念头才不会在心里翻腾。
我一直在践行“每日三件事”,其实就是让自己的内心时刻都聚焦在这三件事上,从而避免凌乱杂碎的念头占用自己的注意力。
你能为自己的生活做出排序么?你能找到生活中的关键事项么?
2、让自己有充分的能力去应对麻烦
我们都听说过一句话: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这里胆大艺更高的反面就是慌乱,越是慌乱自己的发挥就越失常,给人的表现就是智商越是不够。
最能体现的一个场景就是当众发言,本来自己准备得还不错,结果上台时因为一个案例没想起来就慌了神,导致后面整个就是语无伦次。
提升能力,让自己站在更高的维度去解决问题,这会从根本上解决慌乱。
想想看你都是在遇到什么情况时最容易慌乱呢?
过去,我最害怕人际冲突,当别人发火的时候自己就不知所措慌乱无比,后来,我开始可以训练自己应对人际冲突的能力,让自己学会发火、学会吵架、学会不好讲话、学会从对方的抱怨中找到解决冲突的突破口。今年的春节,遭遇了家族中巨大的人际冲突,然而还是相对平静客观的去处理。这算是一种进步。
3、找到让自己内心平静的方法
慌乱时的内心感觉犹如波涛汹涌,这时候需要的是借助一些方法让自己的内心恢复平静如水,因为水落才能石出,才能看到问题的真相。
你可以借助冥想;你可以借助写作;你可以借助运动;你可以借助画画;你可以借助一切你实验过的好方法……
流传至今的王阳明的“心学”,简单来说,就是治理心的状态,始终让心处在一个有序状态,而不是听任各种各样杂乱信息。
史书记载王阳明指挥打仗的时候有个习惯;开战的时候,他必须要讲课。在此前,他会做很好很严密的布局,但大战一开始,他完全没有那种如临大敌的感觉,用平常的状态让自己有一颗平常心。有时候战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也不会慌慌张张地出来大声问,“出了什么事情了,”而是心平气和地了解一下状况,安排处理,这就是典型的“每临大事有静气”的状态。
你有哪些让自己平静的方法呢?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更多是内在的差距,有的人就是有降伏其心的技能,让自己的心不是万马奔腾的慌乱状态,从而让平常的智力都可能超常发挥,而有的人却总是因为心的慌乱让自己的生活陷入恶性循环。
让我们好好治理我们的“慌乱”吧,因为心慌真的有可能让我们变笨变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