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像是一条奔腾的大河,暗流涌动,生机勃勃。每天汇集四面八方的雨泽,而每一个来北京寻梦的人就像是其中的雨泽。一晃十余年。05年春寒料峭的时候,我不顾家人强烈反对,独自背上行李踏上驶往北京的列车。
抵达北京后,工作和住宿在同学的帮助下很快搞定了,后来换过几份工作,重新搬过几次家。搬家是件麻烦事,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愿意折腾的。如果不是因为工作变动,多少人愿意主动搬家呢?
13年四月底离开北京,在北京待了差不多八年时间。有一些小积蓄,增加了一些安全感,于是跑去创业,后来创业失败,差不多亏空积蓄,生活又一下子回到解放前。
人生需求是不断升级的。饿子肚子的时候你会关心今天出门又吸了多少霾吗?你会纠结要不要开窗和下楼倒垃圾吗?
此前看到浓得化不开的霾,和在路上堵得尿急,挤了好几趟的地铁,确实动过离开北京的念头的。不过,这种念想也有季节性,过完冬天,春天就来了,新的希望又生出来,于是念想又收藏起来。雾霾最严重的时候,也是最多北京人才打听我异地工作机会的时候。
决定做一件事,是诸多因素加起来的结果。当初离开北京的原因,雾霾和交通的因素确实有。更深的是,打拼多年创业又失败,想要逃离这个城市的无力感和漠然。终究是我太弱小了的缘故。
徐静蕾在《奇葩说》中说自己没离开北京,是因为自己母亲在北京,而北京有她母亲的朋友。我离开北京,也有想离父母近一些,父母年龄已大,想能经常看望父母。
从一线城市换到二线城市,需要重新建立自己的话语圈。实际上,这四年我选择的是soho工作状态,现在没有当初刚到新城市想要急切融入的想法,也不太热衷人际关系。想来,这是性格使然,没有刻意去做一些东西。不过,冥冥中选择了一个当地人作为男朋友。
选择了回归南方城市,虽然也会有孤独感,但一想到不远的家人,心头就暖暖的。之前在北京那么多年,自己做饭的时候屈指可数,所以也根本不会在超市的菜蔬面前,挑挑拣拣。下班后还有余力在环湖风景区散步。
只是,逃离了一线城市,是不是就一定意味着逃离了奋斗呢?就一定可以不奋斗了呢?
看《奇葩说》里的关于留下还是离开,每个人讲的似乎都很有道理。
现在交通和通讯如此发达,很多人选择了双城生活,也有很多自由职业工种出现,链接越来越容易。
最近一个初中同学告诉我,她们一家准备移民美国了。她们算是中产了,在上海多年前已有房有车,两个儿子,小儿子是在美国出生的。她说了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将来。
这又让我想到,远离了一线城市,远离了天价学区房,是否真的余生一直可以逃避?为了下一代的教育和健康,你会不会又冒出更多不同的想法。
说实话,我的心里好像又有点长草了。思念的,永远是远方。生命不息,折腾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