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七星楼主(朔方布衣)
中华大地的锦绣江山中,被称为天门山的山,竟有十余个。张家界、芜湖、铜陵、宿州、北京、福州、鹰潭、贵溪、大连、桂林、天水、天门、秦皇岛、安康等地皆有天门山,多得即使两个巴掌也数不过来。
然而,若论其名气最大者,则非张家界天门山和芜湖天门山莫属。张家界天门山以独特的自然景观取胜,芜湖天门山以浓厚的人文气息见长,此二者各有千秋、皆有所长,实在是难分轩轾、不相伯仲。
其实,芜湖天门山的自然形胜也不遑多让,堪称天下一大奇观,成为“芜湖十景”之一的“天门烟浪”,实至名归,绝非浪得虚名。芜湖天门山位于安徽境内的长江两岸,分属芜湖、和县二地,由夹江峙立、形同天设之门户的两座山组成:位于大江东岸的称为东梁山,也称博望山,位于芜湖境内;位于大江西岸的称为西梁山,也称梁山,位于和县境内。《江南通志》记载:“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由于组成芜湖天门山的东、西二梁山远望又像妙龄女子的两道蛾眉,此山又得名蛾眉山。当然,此蛾眉山非四川之峨眉山。
芜湖天门山山势险峻,宛如斧劈刀削,跨江而立,尤其东梁山最为陡峭,好似砥柱中流 ,令一泻千里、东向奔流的长江折向东北,让人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叹为观止。
我曾经私下揣度:既然芜湖天门山由东、西二梁山组成,芜湖天门山似乎叫作梁山更加合适一些。只是如此一来,岂不是与那替天行道、快意恩仇、重情重义的山东水泊梁山重名了?
伟人润之先生有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大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年仅二十三岁、玉树临风、风度翩翩的富家公子哥李太白,辞别家人,西出蜀山,顺江东下。开元十三年的春夏时节,李太白在乘船赶赴江东初次经过芜湖天门山时,就为其绝佳景色所深深折服,当即文思泉涌。李太白一气呵成,一首气势磅礴、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也横空出世、喷薄而出: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该诗写景状物,动静结合,非常写实,是一首难得的写景诗。然而,写景状物绝非李太白本意。李太白本意何在?在于借写景状物抒情言志。当时的李太白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豪情万丈,挂上理想的风帆,满怀功名的希望。
李太白在《梁山铭》中如是描写芜湖天门山:“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实为要津;天险之地,无德匪亲。”
继李太白之后,慕名而来的文人墨客接踵而至、前赴后继,芜湖天门山的吟咏和题刻也逐渐多了起来,此山也笼罩在文化氛围之中。而且,这里还有“冬瓜钥匙西瓜锁”的神话传说流传至今。
芜湖天门山下还有两个不可多得的好去处:一是大宋淳祐六年守臣陈垲始建的天门书院,与绩溪桂枝书院、颍州西湖书院、歙县紫晹书院合称“安徽四大书院”,名噪一时;一是别具特色的千年古刹铜佛寺,向来为善男信女所推重,历史悠久,但是具体始建年代已不可考。
为了追寻“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太白遗风,多年前我就去过芜湖天门山。几经辗转,终于到了久负盛名的芜湖天门山。到了山脚下一看,发现此山非常之矮,见惯了名山大川的我不免有些大失所望。
然而,转念一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此仙是谁?有着“诗仙”之美誉的李太白是也。正是李太白的那首名满天下的千古绝唱使得芜湖天门山声名鹊起、后来居上,一任群芳妒!
那次我有幸亲眼目睹了两山夹一江的壮观景象,也去了铜佛寺和天门书院,也算是不虚此行。当时由于孤陋寡闻,误以为东梁山就是天门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因此,我那次只是登上了海拔不足百米的东梁山,没有乘船横渡长江去登对岸和县境内的西梁山,不能不说小有遗憾。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当年的户外运动几乎还没有起步,远不像当今这样方兴未艾、如火如荼。那次去天门山是乘坐火车、汽车等来回往返的,相当地费时费力费钱,不像当今这样省时省力省钱地跟着户外组织走就行了。
如果说张家界天门山是大家闺秀,那么芜湖天门山就是小家碧玉。芜湖天门山虽是小众景点,但是人文气息浓厚,知名度也算过得去,非常适合休闲游和亲子游。
为了弥补那次的遗憾,我很想再去一趟芜湖天门山。这次,我打算跟着户外组织一起去。届时,渡江北上,登临对面和县境内的西梁山,江天一色,尽收眼底。说不定,还能体验到苏子瞻先生在《赤壁赋》中所说的那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回望长城古道,重现烽火边城,话说汉唐旧事,笑谈古今英雄。如果把眼光放长远看,从芜湖天门山顺流而下,就是与湖南岳阳城陵矶、湖北黄州赤壁矶、江苏南京燕子矶并称“长江四大矶”的安徽马鞍山采石矶和“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举鼎壮士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后的自刎之地安徽和县乌江镇以及李白墓、项羽庙、乌江亭。这一趟自然、人文之旅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