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接受孩子的失败
科学家庄纳思 · 恩克在经过200次的试验后,终于在第201次发明了小儿麻痹症的疫苗。
有人问他:“你的最终发现是最伟大的,那么你是怎么看待前面的200次失败呢?”
他说:“在我的生活中从来没有过200次失败。
在我的家庭里,我们从来不认为我们做过的任何事情是失败的。我们所关心的是,我们通过自己所做过的事情得到了什么样的经验?学到了什么知识?
我在第201次试验中成功了,我如果没有前面200次的经验,就不会得到第201次的成功。”
家长过于在意孩子的成绩与结果,孩子便会关心自己的成绩与结果,害怕失败,最终在“我很棒”、“我没用”的拉扯中迷失自我。
拥有抗逆力的前提是,接受自己的失败。所以,父母应该多关注孩子的进步,告诉孩子:
输并不可怕,怕输才可怕。
2. 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见过很多父母,为了不想让孩子跌倒,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学习工作,都帮他扫清一切障碍。
但,父母并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孩子小时候,父母没有培养他的抗逆力,长大后,他只会摔得更狠。
聪明的父母,都懂得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父母的任务,不是代劳,而是鼓励与陪伴。
3. 与孩子一同面对挫折
孩子想要奔跑时,父母应该学会放手。孩子身处困境时,父母则应该提供积极有效的陪伴。
前不久,“面具男孩”周涛也参加了今年高考。
七年前的一个下午,12岁的他在倒垃圾时,被一团大火重度烧伤。
正当他失去所有希望时,他看到妈妈总是含着一根棒棒糖。
他疑惑地问为什么,妈妈说:“只要你人还在,妈妈就是甜的。这颗糖就代表你,妈妈天天放在嘴里吃,吃着吃着心里就感觉甜了。”
妈妈一席话,深深地感动了他。他明白,无论自己变成什么样,都有人无条件地爱着他。
于是,他重新燃起了希望,积极配合治疗,重新拾起功课。
没有不喜欢完美的孩子,遇到挫折时,孩子也一定会气馁、恐惧,表现出消沉、哭泣、懊恼的情绪。
这时,父母应该悉心陪伴孩子。被爱着的孩子,才能安心地奔向下一个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