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些现象:
当一个还不会走路的小家伙辛苦地爬向十米外的地方拿玩具时,大人们总以为太辛苦就自作主张替他把那个玩具拿过来,要么就是直接把他抱起来,带他去拿一个大人们引以为傲自以为更好的玩具,从此在中国的家庭中打着“我为你好”的旗帜将大部分人的自我探索之路给阻断了,当一个孩童在自我探索时,不要替他完成“你觉得很消耗时间很难”的事情,更不要经常限制他。爱一个人,就是要尊重他的意志,允许、鼓励他自我实现,并放手让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
当一个三岁左右的孩子,拒绝接受一小块儿饼干,一定要挑选一块完整的饼干时,这时大人们一定会说: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一点儿不知道节俭。大人们总以过来人的身份对孩子的一些行为横加干涉粗暴拒绝,很多父母对于“孩子哭着喊着要一块完整的饼干”的行为只知所以然,不知其所以然。其实,孩子这样做,是因为他正处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一块饼干时完美的,就会满足他精神胚胎发育的需要,而一块饼干时破损的,就会让这个正追求完美的孩子感到不舒服。其实,他并不是贪婪。假若你给他一块虽然很小但完整的饼干,他一样会心满意足。
看到上面的两个日常现象,我们是否应该集体思考一下:到底什么爱呢?我曾经在一本书看到罗杰斯对爱的定义,个人感觉非常贴切——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那么相反,假若我们做不到对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而是基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这就不是爱。
我们很容易基于给孩子给别人建议和命令,这是因为,给建议和命令远比理解容易。
唯有理解了,才能做到接受。谈到接受,罗杰斯认为,只有无条件底接受,才能另一个孩子(大人)感受到被爱。然而,武术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你必须做到什么,我才爱你”。
当父母这样做的时候,孩子就会把注意力从内部转化到外部。原来他是因为想自我探索才会不辞辛苦底爬到十几米远的一个地方去拿玩具。但是现在,他不去拿那个玩具了,因为他知道,那样做会玲父母不高兴。这样一来,这个孩子就失去对事情本身的原动力,一切行为都以获得的父母的关注和认可为目标。于是,他很容易被父母控制,等他长大了蛮久很容易被其他人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