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给我全部真理。
不要因我口渴便给我海洋,
也不要给我天空,若我只请求细小的光亮。
我所求的仅在于少极,
只如鸟儿啄走星星水滴,
微风卷去一颗盐粒。
——《请不要给我全部的真理》
[挪威] 奥拉夫·豪格
千百年来,人类从未停止追求青春,渴望逆转身体衰老。事实上,保持年轻与活力的秘诀并非遥不可及。
01 那个捧红了《憨豆先生》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罗温·艾金森因《憨豆先生》一炮而红,他背后的伯乐是电视制作人、导演约翰·劳埃德。40岁之前,约翰就获得了终身成就奖,后期却因为事业受阻,患上了抑郁症。为了摆脱抑郁症,他开始读书并完全顺从自己的好奇心,只读自己拥有强烈兴趣的内容。六年的知识探寻竟奇迹般地改善了他的抑郁症。
02 消遣OR认识,让你拥抱快乐的秘密
人类和灵长目动物有三个相同的基本驱动力:食物、性和庇护所。此外,人类还拥有第四种驱动力,那就是好奇心。可以说,拥有好奇心,就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伦敦大学金匠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好奇心对学习成绩的贡献与责任心基本相同。好奇心与责任心共同产生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智力,好奇心可能是影响个人成就最重要的因素。激起好奇心的问题会刺激大脑中的尾状核,而尾状核里密布着传递多巴胺的神经元,多巴胺令人愉悦。也就是说,好奇心是我们快乐的源泉。
当我们对一切新奇事物着迷时,就产生了消遣性好奇。这种好奇心激励我们不断发现新事物,并持续拓宽我们的视野。但是,它也会令我们无止境地喜新厌旧,无法觉知对时间、精力的浪费。与此相对,当我们能更深入、更有序和更努力地探寻知识时,就产生了认识性好奇。它能激发我们的创造力,为心灵提供养分。
03 挡在你与好奇之间的,究竟是什么?
互联网正在让聪明的人更聪明,让愚蠢的人更愚蠢。而未来,属于那些具有好奇心的人。--- 凯文·德拉姆
心理学家、经济学家乔治·罗文斯坦认为,好奇是人对信息缺口作出的反应,也就是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刺激了好奇心与学习渴望。当我们持续专注于未知,就会激发持久的好奇心。然而,高速发展的网络有效填补了我们的信息缺口。由于大脑结构影响,人类倾向于选择阻力最小的路径,能够轻易获得的答案导致好奇心“昙花一现”。网络非但没有缩小个人成就的差距,反而加大了浪费时间的差距,加大了认知鸿沟。善用网络的人,通过学习课程、分享启发,不断探索持续性智力,不断加深对世界的理解;而被网络裹挟的人,却终日沉沦在游戏、谣言中,轻易放弃了探索生命的权力。
过分自信与妄自菲薄也会削弱好奇心。研究证明,我们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得过分自信。比如,大部分人认为自己驾车的水平优于平均值。“无知而快乐”彻底阻断了我们对新事物的好奇与探究。妄自菲薄的人常常感到焦虑,而焦虑和好奇是两个反向系统。也就是说,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扼杀了好奇心。
04 你能拥有元气满满的人生
你对世界的理解,正在阻碍你对世界的进一步理解。
生存的障碍不是弱小,而是傲慢!为避免陷入达克效应(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指欠缺能力之人往往得出自认为正确但其实错误的结论,并无法正确认识自身的不足。他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中,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我们需要始终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据说,阿基米德洗澡时福至心灵,想出了如何测量皇冠体积的方法,因而惊喜地喊出:Eureka(希腊语,表示有办法了、我发现了)!从此,那些通过神秘灵感获得重大发现的时刻被定义为“尤里卡时刻”。事实上灵感的闪现并非意外,而是源自长期积累。根据知识的群聚效应,知识储备越多,新知识的被同化力就越强。
古希腊诗人阿尔齐洛科斯说,狐狸知道很多事,刺猬只知道一件很重要的事。换言之,狐狸博学,刺猬专精。拥有“狐猬”精神,才是适应当代的生存方式。IBM提倡“T型知识结构”,也就是要求工作者能将某一项资深技术和对其他学科的广泛了解进行高效结合。
本杰明·富兰克林通过不断实验来满足认识性好奇。他将橄榄油倒进大海,观察水面的平复情况。即使失败,也会仔细记录实验的细节,以便为将来的尝试提供线索。作为一名“思想工匠”,他对事物的探索,不仅有总体规划,也有细节钻研,既关注过程,更注重结果。
密码破译官威廉姆·弗里德曼运用密码学知识拍了一张人物照(下图),隐藏了弗朗西斯·培根的格言:知识就是力量。他将密码学最基本的原则“任何事物都可以表示任何意思”应用到生活中,不断追寻甚至创造奥秘,拓展了知识的边界。
当我们被迫把时间花费在乏味的事物上时,是否想过从平常之事中寻找点滴乐趣?
只是因为多看了一眼,
宋徽宗创造出“汝窑天青色”;
李商隐勾勒出“留得残荷听雨声”;
李清照邂逅了“红藕香残玉簟秋”;
范仲淹捕捉到“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认知、唤醒、强化、保持,
你的生命,值得你好奇与探求。
你的生命,因好奇与探求而无比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