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解读《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十二章。
孙少平丢掉了在村里学校教书的职位,回家干起了农活。而这时的他心里已经在酝酿着一种新的变化。他也不是想去哥哥的砖窑帮忙,而是想要离开双水村。
为什么想要离开双水村呢?这主要是因为他觉得在这个家里,他始终不是可以拿主意的那一个。要听爸爸的,要听哥哥的。因为他生活上是依赖于他们的:
他现在仍像一个不成事的孩子一样生活在一大家人之中。父母亲和大哥是主事人,他只是在他们设计的生活框架中干自己的一份活。作为一个已经意识到自己男性尊严的人,孙少平在心灵深处感到痛苦。
尽管父亲和哥哥并不会因为他这种依赖而瞧不起他。他们心甘情愿地愿意关心他、照顾他,而“这决不是说他想在家里‘掌权’。不,在这一大家人中,父亲和大哥当然应该是当家人。说实话,即使现在让他来主持这个‘集体’,他也干不了……”
但是对他这样20多岁的年轻人来说,用一个那时候还没有流行起来一个词来说就是,没有活出“自我”。
他需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活一次:
但他的确渴望独立地寻找自己的生活啊!这并不是说他奢想改变自己的地位和处境——不,哪怕比当农民更苦,只要他像一个男子汉那样去生活一生,他就心满意足了。无论是幸福还是苦难,无论是光荣还是屈辱,让他自己来遭遇和承受吧!
那你说孙少平怎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像他这样年岁的人在农村里不是也不少吗?不是照样脸朝黄土背朝天 过日子吗?
因为孙少平跟他们已经不一样了。他已经在见识过城市的感觉了:
谁让你读了那么些书,又知道了双水村以外还有一个大世界……如果你从小就在这个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就会和众乡亲抱同一理想:经过几年的辛劳,像大哥一样娶个满意的媳妇,生个胖儿子,加上你的体魄,会成为一名相当出色的庄稼人。不幸的是,你知道得太多了,思考得太多了,因此才有了这种不能为周围人所理解的苦恼……
他在原西中学读了两年书。还去更大的黄原城里讲过故事。尽管他并没有与城市发生过什么故事,但就算是短暂的相遇,也已经让他对城市与农村的巨大差距产生了深刻印象,让他产生了要在城市中找到自己位置的想法。
同时也因为他读了许多书。
这使他的眼界,内心的世界也变得开阔了。不再接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年复一年一成不变的生活。很很想探索和实践生命的价值。
此外呢,也因为他曾经的同学,比如田晓霞、顾养民,都在城市里;他同村一块教过书的同学田润生,也去城里跟姐夫李向前学开车了。
这在客观上显然也会形成一种刺激。
特别是田晓霞,高中毕业的时候,曾经对他说:
“我生怕我过几年再见到你的时候,你已经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满嘴说的都是吃;肩膀上搭着个褡裢,在石圪节街上瞅着买个便宜猪娃;为几报柴禾或者一颗鸡蛋,和邻居打得头破血流。牙也不刷,书都扯着糊了粮食囤……”
他和田晓霞事实上已经中断联系了:
每当想起田晓霞,他总感到一种惆怅和苦涩。自她进入大学后,他就再也没给她写信,主动断绝了联系。有什么必要再联系呢?归根结底,他们走的是两条道路,而且是永远不会交叉的两条路。晓霞给他的最后一封信寄自黄原师专。他没有给她回信,也就没有再收到她的信。他们的关系随之结束了。对于他来说,这也是自己一个人生阶段的结束……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隔绝了晓霞所代表的精神境界:
他不能甘心在双水村静悄悄地生活一辈子!他老是感觉远方有一种东西在向他召唤。他在不间断地做着远行的梦。
他也不断矛盾、斗争,因为在村里有至少衣食无忧,而如果离开,他甚至不知道会面临什么,而可以肯定的却是,他将无比艰难。但他最终决定走出去:
现在正当年轻气盛,他为什么不去实现他的梦想呢?哪怕他闯荡一回,碰得头破血流再回到双水村来,他也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聊以自慰了;如果再过几年,迫不得已成了家,那他的手脚就会永远被束缚在这个“高加索山”上!
他暗暗把自己外出的目的地选在黄原城。并在一天把这个想法对父亲和哥哥都说了。
无疑,正如普天下的父母兄长一样,他们一开始是反对的,但最终他们尊重了他。特别是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当家人的少安,在无法劝阻少平后说:
“既然你一心要出去,也就不要牵挂家里。你自己一个人在外面,无依无靠,倒要好好操心哩!家里的事你放心,有我哩……”
太朴素的话语,却是最有力的担当,最深情的关爱!
于是,又在一天,孙少平拎着一卷破烂行李离开了双水村……
那么孤身一人离家来到黄原城的孙少平,将会面临怎样的现实呢?咱们下回再聊吧!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