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内容,是应一位朋友的要求所写的。首先想表达我的感谢,谢谢每一位阅读过我文字的人,你们的鼓励让我备受感动。而你们对我的信任,更让我觉得我在坚持做的事情是对的。
如果把有效沟通视为一部武功秘笈,那么——
真诚、接纳、同理、坦诚地开放自我,是放之四海皆通的“道”;而“术”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不同的情境下需要变通。
我分享的内容,也只是我在这方面摸索的一些小心得,并不具有普适性。
1
在中国家庭里,两代人之间的育儿观念冲突可以说是家庭矛盾的主战场。
我们这一代人普遍相信“科学育儿”,而我们的爸妈则更相信自己的经验。
就拿孩子吃饭来说吧,“喂饭”还是“不喂饭”,往往都能引发一场家庭大战。
更别提“你奶奶怕你冷”的陈年老梗了。
我的爸妈,和我的公公婆婆都属于比较“开明”的父母,他们对新育儿观念的态度比较开放。
饶是如此,我们之间都因为某些冲突而屡屡发生摩擦。
究其根本,是我们的价值观不同。
我曾经无比期待获得他们的认同,我也曾坚定不移地认为在原则问题上需要保持“统一战线”,因此当他们质疑我时,我就像一只被激怒的猫,或愤怒、紧绷、戒备、防御、反击,或逃避。
直到我学习了P.E.T.,这种情况才开始有所转变。
P.E.T.最触动我的点是:父母是人不是神,我们需要接纳那个不完美的自己。
在P.E.T.里,“统一战线”被击碎。而代替“统一战线”的,是每一个人真实的需求和感受。
我慢慢地开始学习同理(这是我最弱鸡的部分),学习多听少说。
我也开始慢慢学习做真实的自己,向身边的人坦诚地表达,同时照顾对方的感受。
2
某一天,就“我儿子吃饭前是否应该吃零食”的冲突(我和婆婆此前为这件事发生过多次冲突),我跨过了“不敢说”的坎,坦诚地向婆婆表达了歉意和当时的想法。
我收到的反馈是惊喜的。
我从她的反馈中领悟到的一点是:我和她只在育儿的方法上纠缠对抗,但在爱孩子的方面,人同此心。
明白到这一点后,我做了一个计划。
(1)定向在朋友圈转发比较科学、权威的文章,不定期地分享我的育儿观念和实践案例。
(2)在大家都心情平和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在冲突发生的当下,尝试闭嘴。
(4)尝试倾听对方的想法,了解对方的价值观。
(5)尽量多地给孩子制造和长辈独处的机会,让他们有更多的磨合和理解。
(6)孩子和长辈见面前,提前告知孩子长辈的喜好、想法,让孩子做好准备,预防冲突。
(7)当孩子和长辈发生冲突后,及时给孩子复盘,倾听孩子的感受,告诉孩子长辈的想法,告知孩子我的想法,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计划实施了快2年,我感觉长辈们在慢慢地改变,更能接受我的想法。而我自己,最大的收获是放下了很多执念,学会了从其他角度看待问题。
就拿我儿子不愿意一见面就打招呼这件事来说吧。家里有的长辈非常执着于这件事情,给孩子造成了一定的压力。2年前,我都是直接怼到脸上,结果就是大家都不痛快。现在我则接受了长辈的想法和我不同,然后边转发“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叫人”的科普,边给儿子预防和复盘。
我告诉啾啾:我们每个人头脑里都有一个小精灵,每个人的小精灵都不一样。我的小精灵告诉我,啾啾不愿意叫人是因为啾啾还紧张,而且叫人是啾啾自己的事,感觉舒服了自然就叫了。但长辈的小精灵不一样,他们的小精灵可喜欢啾啾叫人了,因为小精灵觉得叫人的孩子有礼貌,如果啾啾叫他们了,他们就超级开心。所以啊,啾啾不叫人这件事,我可以接受,但长辈不能接受,至于叫人与否,啾啾可以考虑一下长辈的感受,自己做决定。
虽然我不知道下一次啾啾会不会主动叫人,但只要他理解了长辈的感受,相信随着他长大,他会慢慢作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