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认识王维是因为他这句诗“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当时看到这句话时,就像找到了共鸣者,后来才知道原来自己患了心理学所谓的职业心力衰竭症。
诗中有2个典故,倒是挺有趣的~
野老:村野老人,此指作者自己。争席罢:指自己要隐退山林,与世无争。争席,典出《庄子·杂篇·寓言》: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
“海鸥”句:典出《列子·黄帝》: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积雨辋川庄作】唐•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 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意译】
空林中积聚着雨水,炊烟迟迟升起。做好饭菜给东边田里的农人送去。广漠的水田里有白鹭飞过,夏天,茂密幽暗的树丛间黄鹂在宛转啼鸣。
在山中静修,观看木槿花早开晚谢,在松树下吃斋,摘取经霜的绿葵食用。我这个山野老人已经和光同尘,与人融洽无碍,海鸥你为何猜忌我仍有机心?
【品读】
此诗是王维后期的作品,主要写隐居终南山、辋川的闲情逸致。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王维早年就信奉佛教,贬官济州时已经有了隐居思想的萌芽。再加上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的政局变化,他渐渐觉得仕途生活压抑、黑暗,理想也随之破灭,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深了。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同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没有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深了。王维是个正直而又软弱、再加上长期接受佛教影响的封建知识分子,他的出路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归隐这一途了。于是,后期的王维就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活,甚至对于他个人生活有很大影响的安史之乱,在他的诗歌里面也几乎没有什么积极的反映。他后期对现实基本是抱着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漠不关心的态度。
此诗里,诗人展现的是一片夏日的田园景象。久雨不停,林野潮湿,烟火难升,等到做好饭菜,去送给村东耕耘的人。送饭的路上,能够看到一大片水田,无边无垠,一行白鹭正在悠闲自在地飞翔。夏日的树木,树荫浓浓,中间传来黄鹂婉转的啼声。
诗人在山中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又或者在松树之下品尝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诗人和普通的乡村野老一样,争坐一席,毫无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