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在上位的人,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这种人是不会有的。君子行事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产生了。孝悌就是仁道的根本吧!”
拙思:什么样的人害怕被触犯呢?有子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上位者。推行孝道,以孝当百善先,这是没有问题的。孝顺的人往往也能对待他人极好,基本可以称之为善良的人。是这样吗?
孝道是如何产生的?我认为是一对父母在生下一个孩子后,将孩子与他们的关系通过关心爱护的情感,潜移默化的注入孩子的内心深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如果父母在孩子不记事时不在身边,而又在能够记事之前重新回到孩子身边,孩子长大了还会对父母有一些古怪的疏远。
所以父母投入的爱越多,孩子回报的就越多。然后在一生的过程中,父母始终在爱孩子,孩子长大后也能够感受到这种爱,于是一直无法割舍,回过头去回报父母。
所以这么看,能说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在他人眼中也会是个好人吗?
答案当然是不能。
一个人在外面横行霸道,杀人越货,然后搞到了钱,买了一块肉回家,给父兄弟改善伙食,并且看着他们开心的样子,由衷的觉得快乐。
这样的人,是个好人还是坏人?
当然这是个极端的例子。
我们从别的角度来看。有子的话无疑有可能是在告诉世人,如何去看一个人是否是个好人。那么犯上有可能是为了接引作乱,将孝顺与不喜欢作乱连接在一起。
而作为被长久以来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工具,儒家之学,有没有可能蕴含着帝王心术?
譬如有子是如此告诉一个君王,如何的选择手下的大臣。要选择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这样的人不会犯上、不会作乱。因为这样的人,贴近于君子的标准之一——仁。
说到这我们不由得会想,这样的准则,只被统治者知晓,那便只是一个选择标准。但是当它传遍了大街小巷,达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大家就会想一想:做一个孝顺的人,就能够离入朝为官更近一点。
于是原本孝顺的人更加起劲,因为他们的为人被认可。原本不孝的人会想一想,做一个孝顺的人是不是有更多的好处。而这些人里,就会有一部分试着去做一个孝顺的人。然后尝到甜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孝子。
所以从某方面讲,这句话真的是教化世人。
第三章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容色伪善,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
拙思:这句话大概跟第二章那句话是对称的。有子说了孝顺是仁的根本,孔子说了巧言令色便是不仁的表现。
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无论是有子还是孔子,在说出的这些话中,都有一个“鲜”。这说明,违背的情况并不是没有,而只是少而已。
但是受教者会在意那个“鲜”吗?
不会。因为把这些教诲奉为圭臬,便是想要避免那个“万一”,而做到“万中无一”。什么意思呢,简单的举例子,我们怕遇到坏人,于是学习如何辨别一个人的好坏,那么当你对一个人的看法在模棱两可之间,你是会选择亲近还是疏远?
因为我们是害怕坏人的,所以我们选择疏远。
这就是电视剧中常说的“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这句话当然是一个夸张说法,但是道理很直观。
人不要挑战那个微小的可能性,“万一”之所以为“万一”,就是因为如果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就只有“一”而没有“万”。
那如果是个好事呢?那我们就会努力的把那个“一”变成“十”、变成“百”,只为了离它更近一点。
说句题外话:遇到一个人,一下子看出他花言巧语、表情假的让人尴尬,大概没人会亲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