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跟初中闺蜜聊得甚欢,约定的晚上9点结束却迟迟不肯罢休。考虑到明天要赶早去坐高铁,于是我耐心跟女儿商量,她说再聊一刻钟就好了。我欣然同意了。
这件小事也带给我思考:父母该以怎样的方式回应孩子,和孩子相处,怎样才是比较恰当的方式呢?尤其是孩子信守承诺等一些重要的事情。
作为父母能够恰当地回应孩子,既不夸张和灾难化,又不冷酷和漠视,而是恰当的关心,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
父母有时容易反应过度,比如孩子一次期末考试没考好,父母就说“真是给全家人丢脸,你怎么这么笨啊!”有些青春期的女孩爱打扮,抹了一点口红出门,父母会非常严厉地批评孩子,甚至辱骂孩子,觉得孩子“卖弄风骚,竟学一些不正经的,以后定会害人害己”。
总之,如果父母夸大了很多事情的后果,他们给予孩子的回应,无论是给予批评还是责骂都与孩子遭遇的现实的情景不相符的,有时也引发了亲子大战。
很多父母会习惯去吓唬或惩罚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用恐惧、威胁等方式去控制和教育孩子,并且代代相传。有些父母自己有非常多的焦虑、恐惧和不安全感,当孩子患普通感冒,磕碰受伤,与其他小朋天发生冲突,或者犯了一个小错诸如此类的事情时,父母容易反应过度,大题大作,情绪激烈,于是在一次次的互动中,父母把自己的不安全感、焦虑、恐惧传递给孩子。
孩子长大后,也成为了一个内心充满焦虑、恐惧和不安全感的大人,会对很多事情的后果产生灾难性的想象,比如一考试就紧张怕考砸,皮肤出现一个小红点就怀疑自己得了重病,比如遇到挫折就会很极端,学习不好就觉得自己这辈子就完了。
如果父母对自己有更多的认识和觉察,学会和自己的想法保持一点距离,分清楚这是自己头脑的想象,还是事实。比如孩子一次考不好就上不了大学,就是大脑的想象,而不是事实。我们的大脑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个想法和评判产生,不必百分百认同它们,否则容易被头脑中的想象摆布,学会看清事实很重要。
我们大多数的焦虑都来源于对未知的恐惧和不切实际的猜想。焦虑的人,他们对未来的预测是更加消极的,就像明明在安全的家里,却像置身于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感觉到威胁,过度警觉和戒备,夸大了环境的危险和不安全性。学会理性分析,处事更积极地思考,反应适应环境变化,才可以有效降低焦虑。
如果你身心紧张的话,不妨放松一下身体。试着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的身体上,看看哪里紧张,深呼吸让自己的身心放松下来。
好好睡一觉,好好吃饭;保持良好的锻炼;练习冥想、瑜伽;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放松和快乐的小事;都可以让你放松下来。当你放松下来,你的理性会回归,曾经让你焦虑的事情就不再困扰你了。
能够用恰当的方式面对生活,既不过度担忧和焦虑,又不过度忽视和无所谓。愿你我都能率真地活在当下,放下焦虑和恐惧的心结,拥抱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