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3日 星期二
孔子曰:“择其善者而从之”。
学习他人和他校,不仅要善于发现“其善”,更要能通过他人之“善”,重新审视我们自己,哪些需要改变,哪些需要跟从,哪些需要坚守,这是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本文,仅举一个例子。
我们学校,周五下午后两节安排了独特的课程,有校本课程,有班本课程,看上去很“美”。
但是,事实是这样吗?
让我们先自问三个问题:1.校本和班本课程是为迎合上级检查而实施,还是真正落实到现实课堂中?2.是基于学生需要而设计,还是基于教师发展而设计?3.是去生活化的单一世界,还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丰富世界?
怎样的回答,便有怎样的课程。
具体而言——
首先,如何定义“周五下午后两节的课程”。校本,班本,足球训练等?它只能属于一种,多种交织,则目标不明,乱且无章。
其次,周五后两节,我们都做了什么?具体到一个班级,有的同学报了“创客”、“足球”等校本课程,还有的同学留在班里,由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做某一种项目。这是正常时间。还有非正常时间,比如这段时间与学校或级部活动相冲突,于是从了学校和级部。
某些课程被人为打断。打断的课,还能叫“课”吗?
再次,这段时间,90分钟,师生忙忙碌碌,老师和学生,究竟获得了什么,是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还是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都有,都不明。为何?课程目标明显缺乏系统性,内容也缺乏序列性,过程无记录,成果无固化。
总之,所有的活动,是一个个零散的“点”,点与点之间缺少必要的逻辑性。究其原因,还是缺乏上层建筑的整体构建。
我们来看看武进区实验小学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先看看这张一年级的课程表——
通过这张课程表,我发现它很好地解决了班本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冲突。
班本是班本,校本是校本,各归其位,各显其能!
课程表中的“书院1”和“书院2”是依托“上善书院”,基于不同学科特色的班本课程,具体来说,“书院1”是一年级的“竹文化”课程。
课程表中的“校本”,是拥有数百个社团的校本课程,采用选课走班的方式实施课程,时间为一个小时。
同时,我还注意到既凡是课程,一定要有教材。这个教材可以是自编的,也可以购买与课程配套的现成教材(如,《走进神奇的竹世界》中的教材《万物启蒙》)。
没有教材,没有教案,没有成果展示,没有课后反思,称不上课程,顶多算是一次活动。
于是,产生三个想法——
第一,对周五下午后两节这一时间段,有必要重新定位,合理调整,明确课程目标和实施内容。
第二,加强关于“课程”的理论的学习,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实践就是蛮干,胡干,瞎干。
第三,创新实践,丰富我们对课程的理解,从“小”处着手,不断推出和完善教材和教案,一年走下来,师生皆有成果。创新,无需刻意培养,只需要自由的空间。
不当之处,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