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养生,讲究内外兼修。稍不注意,可能就会被各种健康问题缠身。大寒节气过后,该如何调养呢?
1.精神—心情舒畅
所谓“暖身先暖心,心暖则身温”。意思是说心神旺盛,气机通畅,血脉顺和,全身四肢百骸才能温暖,方可抵御严冬酷寒的侵袭。

因此在大寒时节,我们应安心养性,怡神敛气。尤其是老人家,因今年大寒前后适逢春节,儿孙满堂,此时精神调养还应注意避免过喜或伤心,减少心脑疾病的发生。
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心境平和,使体内的气血和顺,不扰乱机体内闭藏的阳气,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 生活—睡前洗脚
大寒时节,除了做到早睡晚起,防寒防风外,最好养成睡前洗脚的好习惯。俗话说“寒从脚起,冷从腿来”,人的腿脚一冷,全身皆冷。
“饭后三百步,睡前一盆汤”,入睡前以热水泡脚,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的皮肤和组织营养,降低肌张力,改善睡眠质量,对于预防冻脚和防病保健都有益处。

特别是那些爱在夜间看书写作,久坐到深夜的人,在睡觉之前,更应该用热水泡脚。
姐妹如果觉得热水泡脚过于单调,可以试试咱们的草本足浴包,能够帮助身体驱寒祛湿,真的挺管用哦!
3. 运动—日出后运动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一碗药”。冬季活动、锻炼对养生有特殊意义。
大寒时节的运动可分室内及室外两种,可进行慢跑、太极拳、打篮球等体育锻炼,但应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度激烈,避免扰动阳气。同时室外活动不可起得太早,等日出后为好。
4. 食补—固护脾肾,调养肝血
大寒的饮食应遵守保阴潜阳的饮食原则。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使肾气坚固,切忌粘硬、生冷食物,宜热食,防止损害脾胃阳气,但燥热之物不可过食,食物的味道可适当浓一些,要有一定量的脂类,保持一定的热量。

此外,还应多食用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油菜、菠菜等。
另外,由于大寒适逢春节,一般家庭都会准备丰富的过年应节食物,此时要注意避免饥饱失调,同时可以多吃具有健脾消滞功效的食物,如山楂、柚子等,也可多喝如小米粥、健脾祛湿粥等进行调理。
5. 起居—早睡晚起
“大寒”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在起居方面仍要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做到早睡晚起,早睡是为了养人体的阳气,晚起是为养阴气。

另一方面,古语有云“大寒大寒,防风御寒”,大寒时节除了注意防寒之外,还须防风,衣着要随着气温变化而增减,手脚易冻,尤其应注意保暖。
大寒的养生保健
天文专家解释,“大寒”时节降水稀少,常有寒潮、大风天气,气候比较干燥,是一年中气候最冷时段。

这个寒冬时期有何保健注意事项呢?
从节气上来说,大寒正处于“四九”“五九”中,此时节寒潮南下频繁,我国大部分地区呈现出一种持续“晴冷”的态势。从中医观点看,秋冬就得养阴收纳阳气,到了寒冬季,更得重视阳气的收藏。
保健建议1:睡眠好习惯
所谓“养阴”,其实指的是阳气收藏。中医认为,从秋天起就最好早睡早起,而到了寒冬,则应该早睡晚起。

此外,还得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的保暖,才能顺应自然界阳气收藏、潜藏的特点。如果违背了自然界秋冬阳气收藏的规律会导致“伤肺”,冬天容易发生“痿厥”的疾病。
因此,有以上这些病史的姐妹在此节气中尤其要注意保暖,早晚要少出门,避免感冒。中午或下午可到户外活动一个小时左右,外出时一定要加穿外套,最好戴上帽子、围上围巾。
保健建议2:温补的最佳时节
初冬季节需吃柔润的食物,如蜂蜜、银耳、雪梨、甘蔗等,而到了现在这个寒冬季节,可以适当吃些牛、羊、鸡、狗等温性的肉类。

也可以饮少许酒,活血通脉。如果内热比较重,汗多舌苔厚,容易心烦失眠、口干目涩、咽干咽痛,可以配合吃豆腐、萝卜等清润的食物。

除了注意饮食,还可以试试咱们的膏滋,入口即化,滋养身心,冬日养生必备。以上就是给姐妹分享的冬日养生建议,大家都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