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就是生命的全部
——读王崧舟《阅读的意义在于活出来》有话说
王崧舟先生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面旗帜,前不久读了其几篇文章,深感王先生愈来愈往生命层次和心灵层面行走了,逐渐从教学走向教育。今日读《阅读的意义在于活出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原文),感觉行文比较沉重凌乱,坦白讲,没读明白,大致观点应该是阅读应照到生命中去,透到心里去,然后把文字在生命中“活出来”。
我觉得王先生所言阅读应是大脑通过视觉对文字材料信息的处理,简单说就是看一本本书。
我不甚同意这种“小阅读观”,我以为阅读就是生命的全部。
读材料,固然是一种阅读。
那么听材料呢?小时候我最爱听评书,什么三侠五义啦,岳家将啦,三国演义啦,在书籍极为匮乏的那个年代,收音机里的声音带给我一个极大的世界,我想这也是阅读吧!即使资讯和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很多人也热衷于听喜马拉雅,只不过内容可以自由选择罢了。
再扩大点,听老师讲课,是不是一种阅读?
听虫鸣雨声,听大自然发出的一切声音呢?
同理,读文字材料是一种阅读,读人之情绪,读山川美景呢?
再往深处想,爱玉者触摸一块和田玉,美食家品尝一味菜肴是不是阅读呢?
看来仅仅是用视觉读文字材料称为阅读的话,未免使阅读的范围太小,我认为利用人之五官所有对世间万物的观察,都是阅读。
以上对外界的阅读,而对自己内心念头和身体感觉的觉察是不是一种阅读?
人无非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从这个层面讲,我以为阅读是一个人生命的全部。
我爱这种大阅读观,因为大阅读,使得每个人的生命如此真实生动。
王先生谈了文中结束生命的孩子,读来令人叹息,恕我直言,其原因不在于书没有滋养他的生命。
如果前面的论述,是把阅读做了加法的话,那么以此悲惨事例,我们对阅读进行一个减法的分析。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父母带着他去倾听大自然的虫鸣春雨之声,重视他对大自然的一切声音的感受,那这个孩子就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升起对自然的热爱,因为自然本身就可爱,我想中国的所有文字的文化还是生活的文化都在告诉我们这一点。
如果缺少这个真实清晰明了的阅读呢?
如果一个孩子,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或者教育者能去用心阅读他的表情,就像用心阅读已经面目全非的《论语》一样,我想孩子内心必定很温暖,会更爱生活。
否则呢?本人从来没有听说过监狱的漠然逼迫麻木的管教方式,使一个人脱胎换骨过,我想这种概率实在太小。
如果一个孩子,教育者或者陪伴者很重视他身体的每一个紧张、每一点恐惧的战栗,那么这个孩子身体和心灵会同一起来。
如果缺少这个阅读呢?
......
如果这一切都消失,只剩下对文字的阅读,当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结果真有可能像汪峰歌曲里所说——
“我该如何存在?!”
我也相信,小阅读观带不来把阅读读到心里,让文字在生命里“活出来”的美好境界。
反而会成为文字障,这种感觉有点像小时候天天灌输共产主义,长大后才知道书里的那一切都是
——骗人的!
大阅读观来看,阅读就是生命的全部!
何谓生命?
在不可分的时间内,一个人全部真实的存在!
如果,只有书上的道理存在,生命的真实不见了,再哼一次那首歌
“我该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