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全国范围内各种黑天鹅事件层出不穷,难以预测,正常的经贸活动已经受到阻碍,发展为健康弯腰,给经济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冲击,世界格局与秩序加速转变,我们正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生存环境日复多变且弥艰。而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考验我们的生存力,越是复杂的环境越考验我们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唯有心力强者方能生存与制胜,唯有心力强者方能在艰难环境中不被表迷惑,并获得快乐与自由。那么,什么是心力?我们如何通过心力来提升自己的认知力、生存力,并获得适度的快乐和自由?
以下是系列文章中的篇六:
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就是心力价值的最大化,心力制胜在个人价值、企业价值、商业发展、商业进化中起着关键作用。那么心力制胜的途径有哪些呢?笔者根据对《传习录》的研读和个人的观察和思考,总结如下:
(一).以“致良知”提升心力的4种方法
①至善
阳明先生讲:“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传习录·上卷·陆澄录》)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至善的本性,本是没有掺杂一丝的恶,人类的本性是纯善无恶的,所以“止”就是一种对本性的复归。《大学》中的“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也是对回归至善心体的一种表达,“明明德和亲民”是“止于至善”的路径。我们已经知道每个人都具有至善的道德本性;个人有此道德觉悟后,就了解每个人都是可接触的,相互之间以爱相助、因爱结缘,互帮互助,以仁慈之心感染他人,立志高远,追求至高的道德境界。
至善是心之本体,是良知的本来面目,代表着纯净的生命境界,是不与经验处境的善恶相一致的,经验中的善恶是个体以自我利益为主的主观判断;良知即是无善无恶的,心体在未发时自然无善无恶,但是当意念发起时,便会有善有恶,这种意念是掺杂了个人的主观经验的感性判断,那么在意念影响下的行为便有善恶之分,因为私欲的障蔽,因为小我的性情,而导致的种种不符合良知、不符合道德之行都是因为失去了心之本体。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功夫去坚守至善的心体,在起心动念处遏制不符良知之念,规范意念的向善,以良知良能回归至善的本体。
而心之力就是回归至善的力量,当心力回归至善后,产生的感召力是道德良能的回馈,是一种全然洞开、全然流行的天德。中国能在抗日战争中胜利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中国之行代表正义、代表着国爱的守正良能;可以激起每个公民的善意,可受到周边列国的援助;这就是回归至善的力量,是心力的最高显现。至善的行为随之带来的是温馨和谐的家园,这让家园有安全感,让个人有归属感;这种行为是时刻为他人着想、致力于解决他人困惑之行;因此,雷军的小米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粉丝。
②诚意正心
阳明先生讲:“唯天下之至诚,方能立天下之大本。”至诚之心可以回归万物之本,诚心诚意的做事,不去刻意的追逐什么,减少私欲,只是努力的去做。
诚意是做事的态度,是意念处的归善;“诚”是一种恢复心体的方法。关于“诚意”,在《大学》中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谓之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唯诚其意者方能正确的看待自己,正确的看待万事万物;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诚能尽性知心;诚者,是真真切切的想做一件事,是真真切切的想帮一个人,不虚伪,不浮夸,如此,何忧事有不成。就如先生所说;“立志用功,宛若种树,开始生根发芽,没有树干;有了树干,没了枝节;有了枝节,然后有树叶;有了树叶,然后有花果;刚植时,只顾栽培浇灌,不要想枝,不要想叶,不要想花,不要想果。空想何益?只要不忘栽培浇灌的功夫,何愁没有枝叶和花果。”这便是诚意的表现,一心为所为之事,勿让他欲而失去做事的本来面目。
意诚则心正,《大学》中说:“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意是正心的前提,正其心者就是为事上端正做事的目的,不为有违良心、有违规律之事;就是上文提到的一心只在栽培浇灌上下功夫,不想花开,不想枝叶,不想结果,只要把事做就好了,枝叶花果也就随之而来;如同创业,创业者只需一心做好产品,做好服务,不在没有产品或产品不佳时,参加各种活动,想着到处讲故事,拉投资,在不恰当时间去做不恰当是事,只是在浪费时间。毕竟产品与服务是根,根不牢,其他事即使做了,也不稳。换言之,根不稳时做的事没有根稳时做的事更能发挥出做事的价值。
阳明先生讲:“诚意只是循天理。”依从天理做事就是诚意,符合天理良知的心就是正心,为善去恶都是‘诚意’的事,实实在在的去致良知就是诚意,意若诚,则心可正,心若正,则力可大、可坚、可久。
③集义主敬
在阳明心学中,集义也是为了恢复心体,这里的集义就是集至善之事,以恢复良知;集义也是致良知的一种方法,集义、集善、集仁都是为了使心体灵明。仁义者,可聚良能;并集仁义之事而谋大业,如此众者之心力有如自然之力。
主敬是身心修炼之法,亦是提高心力之法;“主敬”来自于《礼记》,意思是以“敬”为主。“敬”是对人对事的一种态度,心怀敬意,则必恭事;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知理而不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对之不怀敬意之心,而导致心力不足;在生活中保持一颗敬恭之心,对人对事恭恭敬敬,居处恭,执事敬,怀恭敬之心,以虔敬的心态去面对未来,尊重事物的存在,尊重万物的变化规律,不轻易搞破坏,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以主敬之态发现万物存在的价值,以主敬之心规范自我的行为,这也是心力制胜之法。
④慎独
“慎”是一种自律,指个人在无他人监督和规章制度的情况下而能高度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阳明先生认为良知即是独知,致良知即是慎独。良知是自我的良知,对良知的体悟及践行,只有自己独知,道德的崇尚性和严肃性只有在慎独的情况下才能彰显。慎独是回归到道德本体的功夫。
所以,慎独就是以良知为基础的道德实践,是对良知的扩充与表达。慎独,主独、主静,在独静时发力,反思自己,规范自己。朱子解释《大学》中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谓之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说:“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独知是个体的特点,为善去恶是独知的省察,在为善去恶上下功夫,勿自欺,以慎独回归自我,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以慎独的功夫提高心力,遏私欲于萌芽,谨慎戒惧。
(二)以“心即理”提升心力的3种方法
①惟一/精一
阳明先生说:“‘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复有‘惟一’也”。(《传习录•上卷•陆澄录》)“惟精”的目的是“惟一”,欲使万物呈现“一”的本原状态,就需要“惟精”,精益求精;心上求精,事上求磨,以心作用于一物而求于理,精至则理至,精成则理成,惟精是一种为了明晰事物本质和本原而下的功夫,也是心力制胜的方法。
“精一”在阳明先生看来:“精一”之“精”以理言,“精神”之“精”以气言。理者,气之条理;气者,理之运用。无条理则不能运用,无运用则亦无以见其所谓条理者矣。精则精,精则明,精则一,精则神,精则诚。
精一是理的精一,也是事的精一;精神是气的精神,气理共用;以理凝气,以气明理,则心力可至。
②处静
在《传习录•上卷•陆澄录》中有言:“知至善即吾性,吾性具吾心,吾心乃至善所止之地,则不为向时之纷然外求而志定矣。定则不扰扰而静;静而不妄动则安;安则一心一意只在此处。”每个人都有至善之心,志存于心,不需外求,而后心则定,心定后个人方能安静;在静的状态下,不妄动,则心可安;心安后我们就可以专心致志的求至善之态,回归本心。
静能定,定可思;处静的状态,才能使心宁静,心即理的基础或心即理的功效只有在静的状态下才能显现。心若静则万物不动,从而可探求心体,遵循内心的良知,达宁静于内,方可洞察万物之规律。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繁杂浮躁之态万千,于是处静就变得尤为可贵,否则难以看清万千现象的本质,本质不知则为事功效必然不佳,创业者的成功率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大多数创业者过于浮躁。
③尽心知性与格物致知
笔者在上一章已经大体阐明一个人如何可以做到尽心知性,尽心知性全景图可供读者参考,这里笔者略做补充;阳明先生认为:“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源。尽心即是尽性。‘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诚能尽心知性,“诚”是一个功夫,诚中明心,诚中明理,诚中知性,至诚即至善,故可知本体,可明性。格物是尽心明理的功夫,存养心的人,虽然不能穷尽自己的心,但TA 已经一心向善。有时失去本心在所难免,只要加以存养就行了。存养就是存善,存善就是尽心。格物穷理,从心中格物,这是“心即理”之说中对格物的理解,而致知就是致良知,良知即天理,致良知就是明天理。
正心是尽心的前提,正心需要从心的发动处用功,心的发动处不可能无不善,所以必须在此用功,用功便是诚意,诚意之功便是心力之功。
从心中格物就是为善去恶,也就是格去不正以归正;如此,良知就不会被私欲蒙蔽,而意的产生也就没有不诚的了。如此,“格物”就是“诚意”功夫的用力处;心力从此处制胜,善恶自知,理自知。
(三)以“知行合一”提升心力的5种方法
①认知
“知行合一”只是一个理念,但是如何让这个理念发挥最大的价值呢?唯有切实的运用到行为处。笔者认为使行动更快速的前提是对所做的事要达到一个认知高度;知道“知行合一”的真实意义,明白当代社会中“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就如笔者所说“知行合一”=“即知即行+知而必行+行而必知”,以该种认知提高个体的执行力,提高个体的心力;如果说“致良知”和“心即理”是在为做正确的事上下功夫,“知行合一”就是在为正确的做事上下功夫,这是做事的方法论,倡导当代每个人在知中行,在行中知,知则必行,行则必知;也就是说知道怎么做和知道做什么同样重要。
笔者在前一章也提到了,心力是个体的认知之源,而“知行合一”又是提升心力的方法,两者相互影响,个体的心力越强,其认知事物的能力也越强,以强的认知能力提高心力,展现自己的全部价值。
②愿意和向往
去做是因为相信什么,大多数愿意是意念和情感上的驱动;相信价值比创造价值更具有力量,而向往价值比相信价值又提高了一个层面;向往是心的远方,当我们有了相信和向往后,我们的行动力以及行动的心力会更大。世间中,很多事不是它有多么重要,只是因为我们相信之、向往之;因而可以持久的去做一件事。所以知心比施压更重要。
因此,愿意和向往也是一种很大的行动能量,愿意与向往更多的是一种自驱,自驱比他驱更人性化。因此,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设定一种自组织、自驱动机制,让员工做自己想做的事,往往可以减少很多管理成本,并能够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企业主只要提供平台和资源,让他们有条件去完成一项任务便可。
③主一/专一
先生曰:“一就是天理,主一就是一心在天理上。如果只懂主一,不明白它就是理,那么有事时就是追逐外物,无事时就是凭空臆想。”如好色,这不是天理,如果一个人心存天理就不会去做有违天理良知的事。主一就是专主于一个天理,一心主在天理上下功夫;而专一就是心只在一件事的天理上下功夫;专与一事,精于一事,存乎天理。就如立志,在立志上一心偏于天理,志存天理,有一心为善的志向,犹如树的种子,只要不忘记照料,不助长,一直耐心的培养下去,有了枝就剪掉,自然会日夜生长,最终长成大树。
④力与巧
力就是为了达到某一个目的或达到某一个效果而付出发努力;人的资质各有不同,资质较低的人必须是别人用一分力,自己用百分力;别人用十分力,自己用千分力,最终才能和别人取得一样的效果。但是用力也必须在天理上用力;我们做事用功,但求日减,不求日增。减一分人欲,便多一份天理;做产品时,有如此心力,便会有微信这样的产品。
巧和力是分不开的,巧于用力;有力而无巧,只是空有其力。先生做了一个比喻:如果三个人若用射箭做比,就是一个人能步射,一个人能骑马射,一个人能远射。他们能射到目标所示处,就可以称为力;他们能命中目标,就可以称为巧。巧是做事的方法,方法的制定要以个人所拥用的资源为前提,巧处用力,智处行事,加之天理常备,则力大无穷。
⑤处变
因为影响心力的外在环境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我们的心力着眼处,诚意发功处,惟精、惟一处、格物致知处以及专注发力处都应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必须因时制宜,随时而变,持中为事,阳明先生亦言这种执中态度就是天理。
本文内容摘自思二勋的《商业归根:阳明心学的商业智慧》一书,现摘录出来,供感兴趣的朋友批评,更多内容欢迎阅读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