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建构主义
印象:
1、书中并没有解释建构主义这个词,而是用场景来说明。原文如下:
在学校外面,孩子也是有血有肉、与兴趣爱好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视角、观点和思维方式走进了教室。我们教什么以及怎样教都必须考虑到这些现实。这就是“建构主义”学派的基础,这一学派来源于杜威和皮亚杰的研究,他们对行为主义理论的前提假设提出了鲜明的反对意见。
在一个建构主义观点盛行的教室里,学生们将拥有许多机会去探索现象、观点和猜想,与他人一起分享设想,并修正自己最初的假设。
2、维基的解释,建构主义是一个源自教育学的概念,是作为改进教学而提出的学习理论,主要的目的在于了解发展过程中的各式活动如何引发孩童的自主学习,以及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如何适当的扮演支持者的角色。
此外,建构主义在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上广泛延伸,国际关系理论中,建构主义(又称社会构成论)已是主要的学派之一。
3、《奖励的恶果》中,建构主义是作为教育学概念出现的。主要是为了证实,学习有一股内在的原动力需求,这种需求如果被物质奖励化了,会逐渐削弱。而间够主义的观点,恰恰是说,在学习之前已经有某种认知,而学习是为了更深入的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来丰富自己原有的认知,可以是证实也可以是证伪。
4、事实上,其实与斯金纳提倡人和动物没有区别不同,建构主义承认人有区别于动物的原始认知,是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伴随着周围的环境在成长的。因此,与环境友好相处(互动)的、引领性的而不是强制性的学习才是好的儿童教育方式。儿童教育的主体是儿童,是儿童完成了成长,其他的人,包括家长、老师,都只是环境因素之一,我们有义务创造好的条件让儿童成长,而不是代替儿童成长。
例子:
有一天我问女儿,为什么树叶会落下来?她回答我说,因为树叶想上厕所了。
事实上,我期望她回答被风吹下来的,而她内心有一个她自己的世界。我想,我并不需要告诉她这些,这些是她以后会懂的知识。
出处:奖励的恶果,第11章《迷上学习:教室里的动力根源》
维基百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B%BA%E6%A7%8B%E4%B8%BB%E7%BE%A9_(%E5%AD%B8%E7%BF%92%E7%90%86%E8%AB%96)
维基百科:建构主义 (国际关系)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B%BA%E6%A7%8B%E4%B8%BB%E7%BE%A9_(%E5%9C%8B%E9%9A%9B%E9%97%9C%E4%BF%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