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时候家里不算富裕,零用钱也一直不多,每天两块钱,其中一块钱还是用来买早餐的。
当时的物价虽然不比现在,但一块钱依然买不到什么。
为了能“抬头挺胸”地站在小卖部里,我常常会省下买早餐的那一块钱。
这样,虽然早上饿了肚子,但我也因此瞬间就多了一倍的可支配资金。
此事我妈并不知晓,于是她一直以我的节俭为荣,逢人便夸。
在得到了众多长辈的肯定以后,我开始变本加厉,变得越发节俭,当然也就收到了更多的夸赞。
在我经济独立以前,这一直是个死循环。
虽然在今天看来,这种近乎病态的节俭可笑至极,但在当时,我却乐此不疲。
2
节俭的初始原因在于贫穷。
当手中的可支配资金寥寥无几时,你自然就会变得节俭,这是一件无需别人教你或给你动力的事情,因为你根本没的选择。
因此,节俭在最初一定是跟贫穷画等号的。
但是这个世上还是有一些人,已经拥有了显赫的财富和地位,看上去却还是节俭非常。
市面上的鸡汤书籍都会告诉你,那些顶级富豪在拥有了巨额财富以后,在生活上依然是如何节俭。比如李嘉诚一件西服能穿几十年,一张纸正面用了以后反面再用,马克·扎克伯格的座驾仅仅是一辆本田,最近也只新购了一辆大众,约翰·考德威尔每天骑车上班,自己剪头发之类的,然后塞给你“成由检、败由奢”的道理。
姑且不论这些事情的真假,他们现在的财富肯定是与他们的节俭没有太大关系的,哪怕他们节俭得如非洲难民一般,也无法在有限的生命里聚拢巨额的财富。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嗯,你见过那些抠抠搜搜的老妇人吗?她们一直在聚沙,但是随着通货膨胀,不仅没成塔,连沙都给漏光了。
你见过李嘉诚几十年穿同一件西装,你一定不知道他花了8亿建别墅;你见过扎克伯格开着旧本田,你一定不知道他花了1亿美金买岛给自己度假用;你知道考德威尔骑车上班,但你一定不知道他有多艘游艇和直升机。
这些人所有的节俭行为都只是一种无意识的习惯行为,并非是刻意省钱。
这种习惯行为只能证明他们曾经是穷人,他们曾经跟你一样,除了节俭毫无选择,但很多人却将节俭这件他们当年不得不选择的事情当成了他们成功的理由,却忽视了获取巨额收益是他们通过一次次顶着同样巨大的风险搏来的这一事实,实在是本末倒置。
3
贫穷这件事会在很多时候改变你的思维和习惯,以至于哪怕你明明已经远远脱离了贫穷,哪怕那些省下来的钱攒起一辈子也抵不上你一次大的消费,你还是会无意识地遵循贫穷时候养成的习惯,甚至宁愿降低生活品质也在所不惜。
父母以前经常拿身边的例子教育我:
“你看那个隔壁街的老陈,资产早就上亿了,前两天还在菜市场为了5块钱,跟水产摊的老板还了半小时的价,有钱人就是这样才越来越有钱。”
不知道他们是想教育我还是真这样认为,如果真这样认为就惨了,因为他们可比老陈还节俭,很明显他们在举例的时候忽略了自己。
我不认识老陈,也没看到他面红耳赤地同摊贩争辩的样子,但我能断定他以前一定很穷,以至于他为了那5块钱,根本不珍惜自己半小时的时间。
也就是说,曾经他的时薪一定不及10元钱。
虽然他现在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可能是碰到了厂房拆迁,也可能是其他原因,但从他没有把时间当成本的这件事来看,这实在不是一个教育孩子的好例子。
4
我一直在教导别人要用成本思维去思考一件事情值不值得,这里面不仅有显性成本,当然还有各种隐形成本,这是主修经济学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
而我一直也是如此践行着的,以至于我以为自己早就彻底摆脱了贫穷思维,然而现实告诉我,这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如同上面所有人一样,原来贫穷也早就在我不自知的情况下,在我的身体里扎下了根,成为了身体记忆的一部分。哪怕看书再多,思考再勤,它都犹如一件苍劲有力的沉雕作品,在我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挥之不去。
就像今天,车子因为配件更换而暂存在4S店里,一想到今天怎么回家,蹦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公交,然后是地铁,就是不会想到打车,哪怕平时的用车成本早已经大于打车成本,在我的潜意识里,打车却依然是一件很贵的事,大脑就是不愿意提起。
大脑君:“就是不能打车,省多少时间都不行,你忘了妈妈夸你节俭了吗?”
嗯,今天我非打车回家不可。
文:蔡垒磊,一只以写作为生的文艺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