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女儿大概是到了谁陪她时间长跟谁亲的阶段。我上班以后,家里阿姨是陪伴她时间最长的,跟阿姨亲是理所当然也是情理之中的。而我的心里,有那么一丝失落。十个月来,都是跟我最亲,现在我像被抛弃了一样。然而我知道,是我需要调整自己。
孩子跟阿姨亲,是对阿姨工作最好的肯定,孩子能跟阿姨亲,充分说明阿姨是真的在用心照顾她。孩子跟阿姨亲,一定程度上我能更放心。
孩子跟阿姨亲,唯一让我顾虑的一点,是孩子的语言输入。于是,整理此篇跟阿姨分享。
美国在推行一项婴幼儿启蒙三千万字的行动。这个行动基于一些学者一项长期的跟踪调查报告。报告指出:跟婴幼儿注意交流的家庭,与不常交流的家庭,孩子接下来20年的成长过程中,在性格、语言、逻辑等方面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别。常交流的孩子比较乐观、思维更清晰,表达更轻松。同时,在这些孩子40岁左右时,发现,收入和幸福感相比较高出近10%。
收入我不在意,我在意的是孩子的思维和表达。我认为,当孩子有自己的思维逻辑,并且可以清楚明白的表达,其他的都是随之而来的。相反,再多的钱买不来孩子乐于自我表达的语言。
这种婴幼儿期的语言输入,不是简单的说话那么简单,对家长或者陪护者是一个比较高要求的事情。
第一,语言输入要避免最好杜绝负面的词汇,抱怨批评之类的,尽量只是客观的描述事实不要添加主观的评判,尤其是负面评判。比如,天气下雨。“宝宝,今天下雨了,下雨天会有点凉,并且需要带着伞,不然会淋湿哦。”而不是“今天怎么下雨了啊……”。
第二,语言输入要注意分解,分解到最简单最直接的程度,一句话包含一个步骤。比如,给急不可耐的孩子准备食物的过程,跟孩子说话的时候,“我们来吃午饭!”这就过于笼统概括。分解下来,“宝宝,我们要准备吃午饭了,妈妈先拿出你的小碗,然后把米糊和蔬菜放进去,最后把温水倒在碗里,搅匀,好了,吃美味的午饭吧!”话语期的宝宝,在学习自己穿衣穿鞋的时候,家长的话语更要注意分解的简单化。只说“宝宝,你把鞋子穿好。”对于一个初学者是不能理解的。“宝宝,你先坐在椅子上,把左脚抬起来,放进鞋子里面去,粘上粘扣。然后,抬起右脚放进去,粘上粘扣。”这样清楚具体的指令孩子能明白并且易于操作。
第三,要充满爱心,始终保持温柔平和坚定的力量。婴幼儿常常会出现怎么说怎么不听的状况。家长或陪护者不要轻易着急。自己要平静的温和的。比如孩子在吃饭的时候非要玩玩具或者吃零食。“宝宝,妈妈知道你现在很想玩这个玩具,但是我们还没有吃饱肚子,不如我们抓紧吃饭,吃完去尽情的玩玩具。想想我们要怎么和她玩呢?”而不是简单的禁止。恰当的引导会让孩子更容易配合。纯粹的禁止一方面会引来孩子更大的哭闹反抗,另一方面需要禁止的事情有很多,每一个都纯粹的禁止会降低规矩的威信。规矩之内给予最大的自由。只有威胁到孩子的安全的事情,给予纯粹简单直接的禁止。比如,电线电源。其他没有威胁到人身安全的,尽量都采取引导的方式。而此时的引导一定是温柔平和坚定的。所谓坚定,是不要孩子一哭闹就妥协。
身边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育儿的质量。不再是简单的让孩子长大,而是让孩子有质量的长大。这个质量体现在给予孩子的陪伴,耳濡目染的环境等等。
欢迎各位达人父母交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