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余家姐姐长得很漂亮,找了个对象是空军,听说是搞雷达的,具体的不太清楚。余家姐姐的对象经常给她写信,信封上有些花花绿绿的有火柴盒皮大小的图片,很好看,就经常缠着余家姐姐,跟她讨那图片,缠得她烦了,就给了我,每次都是这样。那好看的图片,后来知道叫邮票,盖了邮戳的是信销票。这就是我最初的集邮。
无意的集邮,让我对邮票有了兴趣,就有意无意的去了解邮票和集邮的知识,知道邮票是邮政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上第一枚邮票是1840年5月6日在英国出现的,威廉·韦恩设计,黑色图案为维多利亚女王侧面像,面值1便士,俗称“黑便士”,发行了7200万张。中国第一枚邮票是大龙邮票,由德国人把持的海关试办邮政1878年发行。集邮随邮票的出现而产生,并于1926年诞生了国际集邮联合会。中国的集邮比西方晚三四十年,在经历缓慢的发展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繁荣兴盛,集邮一度成为国内影响面最广、参与人最多的收藏活动。
集邮是一种兴趣,也是一种学问。一枚小小的邮票,图案设计精彩纷呈,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化、传说,花鸟鱼虫、冰河山川,几乎无所不包。集邮不仅仅只集那一枚小小的邮票,还包含邮政机构发行和使用的封、片、简、戳等邮政用品。邮品形式多样,包括首日封、国际邮资航空信封、纪念封、原图卡、邮政明信片、邮资封、小全张、小本票、小型张、纪念邮戳、邮柬等。只是,限于认知和经济条件,我的集邮主要集中在收集单枚邮票上,多是不成系列的国内信销票,有一枚收一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增加了首日封、纪念封,后来是小全张、小本票、小型张,直至小板、大版,而且有意无意的按年代排列,按主题整合,按系列分类,按国别归并,邮票越来越多,邮册也越来越高。
集邮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培养情趣和修养耐性的过程。邮票知识涵盖面广,内容丰富,题材多彩,仅分类就可以说出好多。以中国邮票分类为例,专家按时间和区域将其划分为清代邮票(1878—1910年)、民国邮票(1912—1949年)、解放区邮票(1930—1950年)、新中国邮票(1949—至今)和港澳台邮票五类。新中国邮票经历时间长,发行量大,为便于保存和欣赏,我将自已收藏的邮票按年代和特征归类,分老纪特邮票(1949—1967年)、文革邮票(1967—1970年)、编号邮票(1970—1973年)、JT邮票(1974—1991年)和编年邮票(1992—至今)五种摆放。收集邮票时,根据经济情况和集邮机遇,全面出击,重点突破,慢慢补齐。
中国邮票从发行情况看,清代邮票发行235套、175种,大龙邮票是中国的第一套邮票,三枚一套;对应的是1885年发行的小龙邮票,两套邮票图案相似,都是中国龙,花纹看上去一粗一细,票面一大一小。时间太过久远,大小龙票存世量都极其稀少。民国邮票发行235套、2000余种,这段时间,时局混乱,加上建国后把民国邮票当作毒瘤,几乎消毁殆尽,能够完好保留下来的少之又少。解放区邮票发行 500余套、2400种,基本是逐枚手绘石印,战争原因,存世量也不多。新中国邮票最多,因发行正规,数量庞大,是集邮普及最广的邮票,也是我保存最多的邮票。
集邮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投资,几曾何时,邮票还成了新中国最早的虚拟股票。文革后,集邮复苏并快速发展,那些年,从大中小学到企业厂矿,再到机关部队,到处都有集邮者的身影。随着邮票发行数量的加大,投资邮票的效益在经过一段长时间的上扬后,悄然之间,投资邮票已经达不到赚钱的目的,甚至大多数时候都是稳赔不赚。以小型张发行为例,1979-1980年发行10-25万,价格一直居高不下。1981年,邮票第一次扩容,红楼梦小型张增至80万,但题材不错,设计优秀,依旧赢得了不少的口碑,价格一路飙升。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小型张的发行,点燃了全国的集邮热情,邮票价格增长迅猛。1985年,熊猫小型张发行1200万的天量,首次出现了邮票打折的现象。1986年,发行量被迫减至500万,1987年又降至400万,邮票暴涨,让更多的人在邮票预定中加大投入。1988年涨到600万,1989年更是涨到了1500万,邮票价格更是成了八十年代最差的一年。更惨的是,1974年轰轰烈烈开局的JT邮票,1989-1991年却成为了烂尾工程,最后只能遗憾的退场。1992年,迎来了新的志号,叫做编年票。只是,谁都没有想到,1992年的编年票,将邮市带入了无底的深渊,从此,中国邮市进入了没有终期的寒冬。
集邮市场的变化,自然影响了集邮的兴趣和爱好,许多人退出了集邮活动,即便还有一部分人在坚守,那也是在坚守初心,是一种真正的爱好了。
邮市的热闹不再,你还在集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