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课程,我们应该知道的几点

01 课程的定义

行为主义强调,课程是,目标的阐述、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的方式、成果的评价;

OECD组织倡导,课程包含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材、教学活动及评价方式在内的广义的概念。把课程界定为: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

泰勒的“课程原理”,将课程设计的基本课题概括为五原则,即:学校应该达到何种教育目的;如何选择有助于实现目标的学习经验;如何组织旨在有效教学的学习经验;如何评价学习经验的效果;学校教师如何参与课程设计。

泰巴(H.Taba)进一步将课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总结为7大步骤:评估需求;形成目标;选择内容;组织内容;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确定评价项目与方法。使得课程设计更臻精致化、结构化。也就指明了课程的P-D-S(计划-实施-评价)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02 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

课程的价值取向:

注重知识因素的设计(文化属性)

注重社会因素的设计(社会属性)

注重学习者因素的设计(人本属性)

任何一种课程都是那个时代所追求的“国民素养”的最集中、最具体的反映,可以说,国民素养,就是在凭借学校教育中的课程使人类文化的精华内化为人的种种识见、能力、品格的过程中形成起来的。

03 课程改革的三个维度

课程的整体结构从分散趋向于整合的改革——多学科并列的课程转向为以情操学科为中心的学科课程组织。

课程的“要害”——教育内容,从学术性转向生活性;或者,从生活性转向学术性。

课程的展开方式——教学方式,从注入主义转向为学习者自我建构活动。

过去的课程,追求学科、学问、卓越知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则追求人性、个性、自我实现、文化知识基础、完整的人等。

04 当下课程研究的焦点

课程政策研究

学校课程设计的研究

每个教师的课程实施问题的研究

所以,体现出原理研究、历史研究、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等综合性、多科性和国际比较的性质。(实证研究,从事显性课程的实态观察与调查,比较各种要素与条件,作出审视与批判,以引出一定的法则。)

05 哈贝马斯与《知识与人类兴趣》

哈贝马斯在其著作《知识与人类兴趣》中系统阐释了其兴趣理论。

他认为,人类有三大基本兴趣:技术兴趣、实践兴趣和解放兴趣。

技术兴趣的核心,是控制;处于最低层次。

实践兴趣的核心,是理解;处于中间层次。

解放兴趣意味着,从外在于个体内的存在中获得独立,是一种自主的状态而不是放任的状态,它整合了自主和责任。只有通过自我反思和行为,“解放”才是可能发生的。处于最高层次。

三种兴趣的和谐存在、互补发展是可能的。即,解放兴趣可以赋予技术兴趣、实践兴趣于方向;技术兴趣可以充实实践兴趣和解放兴趣。实践兴趣可以成为技术兴趣得以超越的环节,也可以成为解放兴趣得以实现的环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今天是国庆节的最后一天,明天开始就要正式上班了,想总结一下,这个国庆节我做了什么,不管我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国庆节的...
    G先生_海林阅读 1,352评论 0 0
  • [TOC] 016 获取iOS设备uuid, 获取App bundleid 015 代码阅读target-acti...
    一吻江山阅读 9,396评论 1 0
  • 我问你昨天有多少未接电话, 你告诉我 一个 号码
    秋末私语阅读 1,20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