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出差,我问他怎么从A地去B地?
他说:“时间很紧,不想太麻烦,就坐飞机过去B地”。
我说:“那你为什么不坐高铁呢?”
他说:“坐飞机两个小时到,而坐高铁要4个小时才到,慢2个小时”。
我说:“虽然是这样说的,但是你没有考虑过其他的方面的:首先,B地我是去过的,两种交通工具我是坐过的的。
其次,A地B地飞机场都在郊区,大概一小时路程,且你要提前一小时值机,那么你在在出发这段时间就已经有两个小时了,算上飞行时间合计4个小时。
然后到B地落地之后,等候行李出来,还要往市区走需要1个小时,那么你在乘坐飞机这件事情关联时间有至少5个小时。
反观,高铁站地理位置在市区,准备时间不会很长,B地的的高铁也在市中心,只要你在高铁出发前的15分钟到就可以。所关联的时间也在5个小时。
其次,飞机的航班容易受天气影响,有延误晚点或取消航班的风险,
所以你的备选还是高铁,但高铁来讲会很稳定准时出发。
所以,基于此分析,你应该在人不麻烦赶效率的情况下选高铁。
他说:我懂了。
当你第一眼看到飞机、高铁两个选项时,你肯定会觉得飞机快,这是基于时速的选择。
但如果关联相应的时间和一定准时率,高铁胜出,这是从全盘角度,抓大放小,重新定义朋友口中的“赶时间,不麻烦人”的概念。
但是,他选错了,或许是周围的噪音以及脑海里的固有认知和舆论中的理论认知决定。
把“时速快”=赶时间不麻烦,就会很轻易地发现他已经对于赶时间不麻烦发生了了偏移。
赶高铁不一定时速快,但一定会符合他的赶时间不麻烦。
这是从实践角度来决定的。
回顾中午发的圈:
在追求绝对的价值目标时
由于观念而导致价值偏移
是周围的噪音太大太多
还是本身的认知逻辑局限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也是行为经济学领域的权威,著作过一本书,叫《NOISE》,中文翻译是“噪音”。
同所有测量工具一样,人类的大脑并不完美,其中同时存在偏差和噪声。
简单来说,噪声是无规律的错误,偏差是系统性的错误。
这本书关注的是在环境不确定和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人们做决策时可能犯的错误和这些错误的来源。
首先,有些人的判断就是比其他人更好。
最佳决策者拥有与任务相关的技能、智力以及更加积极开放的思维,他会不断的寻找和学习新的信息,并不断更新自己的信念和看法。
但即使是最好的决策者,我们也不应该奢望他们能够在复杂的决策任务中达成完美的一致性。
书中提到了消除噪声的6个决策原则:
判断的目的在于准确性,而不在于个性化表达。比较激进的方法是用规则或算法来代替部分判断。
使用统计思维,采用外部视角审视个案。很多事件都在相似的情境中发生过,在历史中找答案佐证判断。
对判断进行结构化,并独立的对多个维度进行评估。
抵制不成熟的直觉。在判断过程的早期不要接触无关信息,这点尤为重要。
获取多位判断者的独立判断,再考虑汇总这些判断。
避免绝对判断,用相对判断和相对量表会更好。
噪声就像地下室漏水,它之所以能被容忍,不是因为人们认为它是可接受的,而且因为它一直未被发现。
就像我的这位朋友一样,他之所以选择飞机出行而作为效率工具,不是因为他可以接受中间的时间关联,而是因为他对中间的时间关联一直未发现。
我再讲一个悖论,叫“蒙提霍尔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统计错觉(这里往往是因为在我们常识里存在的一些统计假设),导致我们会做出一些基于错误假设的决定。著名的蒙提霍尔问题就很好地解释了基于你直觉的决定可能并不那么正确。
什么是蒙提霍尔问题(Monty Hall problem)
这是一个有趣的反直觉的统计问题,展示了一个统计上的错觉问题,该问题描述如下:
1.假设你正在一场游戏节目中,面前有三扇门,后面分别是两只山羊和一辆车。
2.你选择一扇门(称为门A)。当然你希望门的后面是一辆车。
3.知道门后是什么的主持人将打开剩下两扇门中的一扇门(门B),你会看到里面有一只山羊。
4.这时,主持人问你说:“你是坚持你原来的选择(A门)还是换到另一扇没有打开的门(门C)?”
你应该改变自己的选择吗?
大多数人认为,剩下两扇门里中奖的概率都是50/50。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值得自己改变的理由,因此更多的人会坚持自己最初的选择。
可事实是,如果你改变你的选择,你中奖的概率会加倍!
理解这个问题可能比较复杂,对于学过概率论的人可以利用条件概率公式准确计算出最后改变选择时的概率。
如果改变选择,选中奖品的概率会发生什么改变。
如果你最初选择车的概率是1/3,如果你坚持不改变,不论主持人为你打开哪扇门,你最后中奖的概率都依旧是1/3。
如果你最初选到羊的概率是2/3,而主持人为你排除掉一只羊后,你改变注意后,选车的概率就是最初选择羊的概率2/3。
为什么改变选择后的结果让人难以接受?
首先你要了解你的大脑为什么会认为选择的可能性为50/50。
因为我们通常假设考虑的问题是独立,随机发生的事件。例如掷硬币,当然正反两面的概率为50%。但是,要知道满足这个结果的前提是,独立和随机。
不幸的是,蒙提霍尔问题并不能满足这两个要求。你选择的过程当然是随机的,所以当你第一次选择的时候当然有1/3的可能性中奖。
但是由于主持人对门后奖品的了解,他做出打开哪扇门的行动并不是随机的,他总会选择剩下两扇门中没有奖品的那一扇。
所以,你的直觉可能有时候并不那么准确!更多的信息意味着你需要对事物重新进行评估选择。
决策是一个过程,随着信息地涌入,你的决策也应该发生改变。
我们在转化一下,回到业务本身,贷款中介是做什么的?
拉皮条?赚信息差?落地?
都对又不对,对是一部分理念,不对是因为这是过去式;
在3·15,银保监会下发的为期6个月《3·15-6·15关于不法中介专项打击整治行动》;
去年末,国家公安部发布的《2023年度五大打击目标》,催收、贷款位列第一第二。
那么,贷款中介的定义是什么?一千个人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的认知是融资顾问,怎么样的融资顾问?
那就是针对个人和企业的“结构化融资顾问”。
是指在应客户调整资本结构、优化负债期限、降低融资成本等融资需求。
利用信息、知识、人才、产品和渠道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综合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融工具或产品为其提供一揽子、综合性结构化融资解决方案。
从原本的“信息撮合”到“专业咨询”升级。
我手上成交的客户有律师、企业主、国企央企员工、公检法人员。
他们为什么会找贷款中介?
无外乎两个需求,利息低额度高的一笔贷款或多笔融资。
但这是本质吗?不是
从我们的中立角度出发,可以折合为一个需求,那就是——“压力小”。
不管是找我做信贷、房押、企业融资都无外乎。
为什么会找我?
一、市场产品复杂多样,永远找不到自己或者以为有更低的利息贷款。
二、客户选择贷款的需求就是利息低,也因此在一些产品上千里送查询次数,审批拒绝,或者三者条件(额度、利息、年限)不能同时满足这是基于信息认知差。
面对贷款的产品使用,无法更好准确的完成甚至决策性使自己的资本结构成本变高,这是基于对自身的不知,对外界的不确定,对自身诉求的偏移定位。
后期的贷后管理,资金用途使用,抽贷降额、归本的风险应急措施无法完善。
我们认为利息低=压力小,但如果5笔4%的40万1年期和1笔4.3%的40万5年期贷款,很多人会选择前者。
但你要重新想一想贷款是为了什么,让生活更好还是牛马生活?
更要想清找低利息的初衷是为了什么?压力小,那为什么会把自己紧绷起来。
其实一种理想的且寻找低息的意义在于让自己压力小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张弛有度,生活与负债并存”。
如果一昧寻找低息而不考虑其他因素那就是恶性负债,像绳子一样持续紧绷迟早崩溃。
只有生活与负债相平衡,才是良性负债。
低息会永远存在也会永远不存在,是市场产物,
6年前,买房子,年化6%都会觉得很低,因为觉得买到就是赚到,远期回报率较高。
今天,4%的房贷利息稀松平常,因为市场波动,房子回归刚需属性和房产市场遇冷?
那么,未来5年、10年,市场会不会还要变动,现在处于康波周期的经济下行期,推测年份在11-12前后,如果以后的低息回归5-6%,你还想要跑赢市场获得此时的低息吗?
90%的人无法战胜市场,因为你不能“战胜”你自己。如果一个班里大部分人的分数都比平均分要高,意味着有少数人的成绩非常差,远低于平均分数。
在一个政府调整为主体引导的市场里,“利率”代表所有参与者与投资投机者收益的加权平均值,逻辑上如果没有人负责垫底的话,你是不能“战胜”你自己的。
只有主体是大量需求转变的市场,才有可能出现大部分人都战胜市场的情况。
在众多矛盾中,分清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便已经稳操胜券,这是矛盾论。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靠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这是实践论!
感觉认知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论实践才能解决本质问题。
毕竟,在健康面前,利息又值几个钱?
非要拿钱买命吗?
“以人为本”是基础
而这就是新的“贷款中介或结构化融资顾问”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