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痕舌是指舌体边缘见牙齿的痕迹,又名齿印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是异常舌形的一种,其对临床辩证论治有很大的知道意义。
它在舌诊中容易辨识,并且受外来因素(如食物、药剂等)的影响较少。祖国医学认为齿痕舌多由气虚、脾虚或阳虚所致,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致舌体胖大,故齿痕舌主脾虚和湿盛。若淡白而湿润,则属寒湿雍盛;淡红而有齿痕,多是脾虚或气虚。
舌苔厚:用来形容人体舌头上舌苔厚度的一种状态,常被中医作为判断人体舌体状态的一个依据。一个人如果常年舌苔很厚,一般说明胃有点小问题。如果目前没有其他不舒服的感觉,可先从饮食起居调养入手。保持生活规律,情志舒畅愉快,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肥腻、油炸食物,最好不要喝酒、不吸烟。
舌苔薄:中医认为薄苔多主表证。舍淡红苔薄白,见于正常人或风寒表证。舌淡、苔薄白,多为气血两虚,舌红苔薄黄,为气分热初期。舌苔由薄转厚,反映病邪由表入里,病情有轻转重。
如舌红苔黄厚而干,为气分热盛伤阴;淡红舌苔白厚腻,为痰饮、湿浊、食滞等。淡红舌苔白厚堆积如粉,可见于瘟疫初起或由内痈。
畏寒症:是由手、脚为末梢血管部位血流不畅,末梢神经的排泄物不能充分排出而引起的。这是属于体质上的问题,无法完全自愈。但是,如果充分摄取能改善血液循环的维生素E,就能最大限度地减轻症状。
快节奏现代职场生活中的女性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加上由于经期、孕期或患有贫血、胃肠症等,女性具有天生抗寒的劣势,故冬季容易出现手脚冰凉、腰部酸疼的“畏寒症”,尤其是久坐不动的办公室女性。
脾虚的患者可以通过艾灸的方式来调理,在艾灸的时候可以选择的穴位主要是中脘穴、解溪穴、关元穴、足三里、丰隆穴等等。
脾虚容易倒是身体水肿、精神倦怠、面色萎黄,通过艾灸上述穴位可以有效缓解脾虚导致的身体不适应症状。
艾灸,是调理保健身体的很好的方法,脾虚的朋友当然是可以选择艾灸来调理的,脾虚容易导致头晕和便秘,容易导致身体怕冷,这种情况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的话,时间长了会让患者身体消瘦、身体浮肿、无力气、精神差,所以最好还是及早的去做艾灸调理。
1、中脘穴:这个穴位在患者的腹部正中线靠近肚脐上方四寸左右的位置。去艾灸的时候,每次艾灸10到15分钟,可以缓解胃部不适应的症状表现。同时还具有去湿功效。艾灸的时候对准穴位点燃艾叶,每天艾灸一次。
2、解溪穴艾灸可以起到调理脾虚的效果。这个穴位在人的脚背靠近裸关节的凹点处。艾灸这个穴位具有祛痰祛湿的效果,可以缓解下肢水肿,每天艾灸大约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就能够起到祛湿和调理脾脏的作用。
3、关元穴。这个穴位位于肚脐下方,大约三寸左右的位置,艾灸这个穴位能够调理气血、补肾固精,每天艾灸大约10到15分钟,一天艾灸一次即可。
4、足三里,这个穴位位于外膝盖下方三寸左右,艾灸的时候点燃艾叶对准穴位,每天艾灸的时间大约是10到15分钟,一天一次即可。这个穴位艾灸具有调理气血和帮助消化以及调理脾胃的效果。
5、丰隆穴: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鼓起的地方,这个是祛湿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条灸20~30分钟即可有效健脾化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