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默认开启
感性占据主导,这一理论/假说,想必是这个时代大家的共识。算了。我不想谈论已有公开的知识或者认知,这一领域有很好的入门级读物《思考快与慢》。
从自我切入。
我平时很注重自己思维的活动,关注感性是否占据主导。果然大部分时间,都是感性为主。我平时刻意的让自己陷入思考状态,比如会通过阅读,让自己保持思考的节奏,会通过沉默,保持与他人的距离,让自己避免陷入感性状态。
咦,这里有两个比如:通过阅读,保持清醒和保持沉默与他人的距离,避免陷入感性状态
通过阅读,保持清醒
阅读,保持清醒。想必这话你肯定也认同。阅读,会陷入思考状态,阅读时当然会结合当前已有的知识点,来梳理作品的观点。当你明白了当前作品想要表达的意思,你有可能会认同,直接收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也有可能不认同,做保留状态。多次阅读相关知识点时,会有不同的观点,你也会有不同的观点,这时候,多元思维框架初步形成。你看,这是一个反复认知调整的过程,经历完这个过程,只会让你看待一件事物的维度更为丰富。所以说,阅读会保持清醒,让自己做决策更加理性。
保持沉默与他人的距离,避免陷入感性状态
1. 仿佛心有感触啊。你想啊,1 * 1 = 1;平庸的认知与平庸的认知交汇,却产生不了叠加的认知。真正有实质性的认知,都是人们静下来思考的产物。当然如果当前这人层次性比你高,你可以和他多交流。如果水平相等,你认知不会有任何拓展。但是,更重要的还是你独立思考,你最好可以体系化了解别人的思想。
2. 社交时间逐渐增加,肯定就缩小你的思考时间。这是绝对均衡的,思考时间少,感性思维就会占据主导。类似于平时花很多时间看电影、听歌消遣。你根本不会陷入深层次思考
理性被囚禁
理性被囚禁,感性外出表演。这件事是很可怕的。你想想吧。那些有很高认知水平的人,以及在自己领域深耕的人,无一例外不是花了更多的时间来做思想实验。(当然不乏有些二流水平的人,因自己随机走上了正确的跑道,获得了些许成功,这种人不能作为学习的典范)。
想想那些感觉不可达到的认知水平。很多时候,我都会想,我怎样可以拓展自己的认知。我觉得只有不断打磨自己的认知,方可获得更多的认知。那些感性是无意义的,是无意义的感性决定的。有时候感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人的思维难免会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波动,波动这东西,是系统里的自然状态。
感性的惯性会扼制理性翻身
当感性占据主导的时候,理性的影子会越来越弱,好比马太效应。这个时候,你想着理性的身影会站出来,会比较难。你得花更多的精力,来调节感性的惯性避免继续增强
感性是暗物质,必不可少,又不可挣脱
当然这里拿出暗物质来比喻是不妥的,但是也可借喻一番。大家都知道。宇宙中的物质比例,很大一部分是不可见的物质,俗称暗物质,决定了宇宙运动的稳定性。而我们人呢?不就是凭借着感性逐步强大的起来的吗?我们的直觉感性系统很强大,占据思维大部分资源。人类作为生命2.0的代表,是能够不断进化自己的软件的(大脑)。现代化区别于非现代化,不就是人类更加理性吗?目前世界上的教育系统,不都是从直觉感性向理性主义迭代吗?
直觉感性也许是人类早期进化的后遗症(进化的后遗症,大脑早期代码,现在需要向理性阶段过渡),但也是人类有趣生活的一部分
-----结尾:这里只是描述了感性与理性之争,并没有描述驱动感性与理性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