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因为包机的事,一下子融入了一个新的圈子。而这个圈子也因为有了许多像我一般的新人加入,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这个群里许多都是我们学校的前辈,有的是研究生,甚至有的已经在读博士了。因为有新人的加入,特别是我们来自同一个地区,同样面临着回家的问题,因此聊天的话题就不曾断绝,特别是家乡的美食,更是勾起了我无数美好的回忆。
晚上又在群里惊现了“爱情心理学”这门选修课的腾讯会议号,心情澎湃的我立马加了进去。上课的是一个幽默风趣的教授,懂得许多年轻人的梗,因此聊天框里的记录蹭蹭蹭往上刷。当听到有人分享自己的情感苦恼时,人气更是愈发爆棚,但与之对应的,课堂的纪律渐渐开始松散,有人在聊天室里发色色的照片,有人开麦放一些低俗的语音,还有人在老师的屏幕上涂鸦——即使老师一个劲的劝说,仍有人“好奇”地进行操作。等等操作导致对我们这些认真上课的人来说体验极差。而到课间休息了,更多人开语音,各说各的,嘈杂不堪,老师只得关闭了说话和发聊天的权限以维持秩序。这一刻,我对乌合之众这本书里讲到的道理了解愈发深刻,只觉得完全的自由和从众只会使世界更加混乱罢了。
结束了旁听,浪费了太多时间在无用社交上的我选择了继续复习我的嵌入式。但手指还是在平板上不住地切换QQ微信和B站。不过好消息是和一个我喜欢的B站up主通过私信聊了许多,很多时候都是我在说,她在听。现在反思一下,这次的聊天之所以比较愉快,更多是因为她的倾听让我得以更多的表达我的观点。在平时的相处过程中,我也是经常会反驳别人的观点来输出自己的,十分霸道。这种分享欲和对对话的掌控欲是十分要不得的,或者说要依据场景和对象来确定。对于一个需要平等相待的朋友,这种说话方式显然不恰当,理想中的模式应当是你来我往,各自阐述观点;而对于需要自己做决策的场景,例如社会实践的安排,亦或是寝室里的室友讨论下一顿吃什么而没有结果时,需要有一个人发声时再表达自己。不管结果是对还是错,不管对方是赞同还是反对,总要先有一个人提出自己的观点才是。而此时,一般来说这个观点就会成为接下来谈话的主基调,才会推动讨论向着有意义的方向发展。
总结一下今天的反思:在这嘈杂的世界上,需要避开那些纷纷扰扰的吵闹,学会倾听他人的声音,用心让自己的输出成为有意义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