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为女孩昨晚彻底放下了立场,事情也顺利解决了,然而接下来迎接的是狂风暴雨,差点翻船.
女孩因为看了亲密关系这本书得到了启发,就希望男孩也去看看这本书,可是男孩抗拒还用嬉笑的语气说女孩被洗脑了,因为他的这种无所谓的态度,女孩的情绪又莫名的激动起来,甚至无法控制的伤心.那一刻女孩想到的只有分手,觉得两个人根本就是不同世界的人,沟通交流都如此不同频,何必还要勉强在一起那么痛苦,她自己痛苦的思索着,边流着泪边去洗衣服转移注意力.很想把那句分手的话说出来,又害怕伤害男孩.最终还是没说,只用哭,大声的哭来代替.感觉就像小时候哭就能让大人妥协,女孩想这样哭也就可以让男孩内疚,妥协吧.哭累了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醒来去公园透气,又听起了亲密关系,当听到权利的斗争
小时候发生的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或许不会一直出现在脑海中,但是给心灵造成的伤痛却一直被我们藏在潜意识里,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消散而消失,而亲密关系让我们有机会重新面对并治好旧伤,从而改变衍生自伤痛的错误想法。
其实很多伤痛,并不是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就像作者提到 “西瓜”的例子,小时候夏天的傍晚,我总爱站在门口等着爸爸下班回家,因为爸爸总是会带着我最爱的西瓜回来,印象中的西瓜特别大,每当我形容给男友听的时候,他总是觉得有些夸张,不是我夸张了,而是那时候我太小,任何一个西瓜都可能看起来十分庞大。其实很多事情也并非像我们小时候理解的那样,虽然我们的父母不善于教育孩子,他们可能会打骂我们,但是他们并不是不爱我们,如果我们有任何伤痛,他们都会吃不下睡不好,因为年龄太小,很多事情都会简单的画上等号,妈妈打我=妈妈不爱我;妈妈不让我出去玩=妈妈不爱我;爸爸总是出差=爸爸不爱我;爸爸总是答应带我出去玩又食言=我在他心里一点不重要;妈妈训我=我没有用,达不到妈妈的要求,妈妈生气了=都是我做的不好……一旦这种想法反复出现,就可能变成一种信念——没有人爱我,我不值得任何人爱。这种信念往往会使我们对自己和世界制造各种限制性,影响到我们的择偶,择业,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
然而我们宁愿争吵也不愿面对伤口,因为生气比承受心碎要简单的多。我们本应该用负责的态度来处理伤痛,却往往怪罪伴侣伤害我们,然后我们会尝试控制对方的行为,确保他们不会再犯以致触发我们内心的伤痛。这样的做法并没有使得伤痛消失,反而多次之后会引起愤怒。愤怒有两个原因:一、愤怒可以麻痹我们心中的痛,用愤怒来保护自己远比面对痛苦要容易的多;二、愤怒可以让对方有罪恶感,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控制对方的行为。当有罪恶感时,人就很自然地因为害怕被处罚而产生恐惧,而恐惧时特别容易被人操控。愤怒有三种表达方式:攻击、情绪抽离、被动攻击。攻击是公开、明显表示愤怒的方式,通常包含批评、指责、怪罪、威胁、肢体攻击、下最后通牒或言语中伤等几种形式。情绪抽离则是比较沉默的表达愤怒的方式,一般男人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情绪抽离,面对伴侣的不满,不做任何回应,仿佛与自己无关。被动攻击则是你假装不在乎对方的行为,但是你的言语间却充斥着批评、讽刺、批判、嘲弄或抱怨。愤怒的主要意图就是:让别人有罪恶感,让他们为你内心的痛苦负责,并且还能让我们体会到一种美妙的感觉“我是对的”。但是如果我们选择愤怒,无论哪一种形式都不能让我们面对伤口并且治愈他,自然也就无法改正这些痛苦所造成的自我局限的信念。
女孩也就是这样用愤怒和对抗来报复男孩,你让我整理房间,就偏不,她说她不在乎房间乱一点.其实女孩也喜欢整洁干净的房间,只是自己总是占据心里的事情太多,懒得去整理,习惯了以前都是家人整理好了.她就认为男孩不应该只说不做.就认为男孩该自己去整理好.光说不练算什么男子汉.
直到今天早晨女孩才意识到原来要改变的还是自己,如果她按照男孩的意思去收拾屋子,好好过日子,男孩也就不会唠叨了.也就不会有这样吵架的事情发生了.
这里也让女孩想到了她的妈妈,小时候妈妈很强势很严厉,她有很多要求,可是妈妈要求过后会帮她安排好一切,女孩就不用操心任何事情了,只要享受结果就行了.在姐姐家也是,姐姐会把一切都安排好,从来不要求她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她的潜意识里希望另一半也是一个能帮她安排好一切的人.期望值越高失望也就越大.最后把所有的错都怪罪到男孩身上了.
女孩经过自己内心的自省,按照书里的说的,没有选择放弃这段感情,而是勇敢面对自己的缺点,主动去改变.主动和男孩和解并感谢他给了自己一个美丽的家,感谢他一直在推动自己更优秀.相信我们一定会在这段感情里收获更多成长.
听到这里大家一定很好奇,这个女孩是谁?没错,这个女孩就是我.因为这个群让我很有安全感,我是一个从不和外人说自己内心深处痛的人,我在外面永远是阳光灿烂,快乐无忧的样子.可是在这里我敢大胆的分享出来.因为这里给了我充足的安全感.感谢大家的聆听.希望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