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蚊篇
炎热的夏季来了,苦夏难捱,但最令人讨厌的还数蚊子了,蚊子能传播多种疾病,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尤其作厌地还在人们耳畔嗡嗡叫,打扰人们睡眠。蚊子还是“四害”之一,当年除“四害”的对象“定案”为:“蒼蝇、蚊子、老鼠、麻雀”,后来给麻雀“平反”了;现在的“四害”,定案为“蒼蝇、蚊子、老鼠、蟑螂”了,不管怎么“办案和定案”的,“蚊子”作为“除四害”的对象,一直是“铁案”,“蚊子”是不可能“平反”的。“蚊子”古今中外都是被人类厌恶的。但古人白居易、范仲淹、梅尧臣、刘禹锡、韩愈、韦楚老、陈大成、郑板桥等大枷名家,却以“蚊”入诗的,讥讽和调侃“蚊”。读来很有趣,侃侃还更有味道。
唐朝大诗人 白居易的《蚊蟆》诗日:“斯物虽微细,中人初甚轻。有如肤受谮,久则疮痏成。”道出了[蚊子]的讨厌,对人体肌肤的直接危害。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范仲淹则是这样描写[蚊子]的:“饱去樱桃重,饥来柳树轻。但知求旦暮,休更问前程。”
北宋现代主义大诗人 梅尧臣用诗句刻画出了[蚊子]的本性:“利吻竞相侵,饮血自求益。”
唐朝文学家韩愈在《杂诗四首》中写[蚊]日:“得时能时?与汝姿啖咋,凉风九月到,扫不见踪迹。”许是诗人在夏天饱受蚊害之苦,不堪忍受,无奈之中,只盼着秋天天凉快快到来。
唐朝文学家、 大诗人刘禹锡的《聚蚊谣》诗中有与韩愈的异曲同工之处。诗中日:“……我驱七尺尔如茫,我孤尔众能我伤。天生有時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清商一来秋曰晓,羞尔微型饲丹鸟。”
古人之所以喜欢并善于以[蚊子]题材,因为厌恶[蚊子]的“贪、懒、毒”,是讨恶的象征。诗人借[蚊]讽刺喻意也寄达了一种思想感情。
唐朝大文豪大诗人韦楚老的《江上蚊子》曰:“摇狭翅,亚红腹,江边夜起如雲哭。请问贪婪一点心,腐肉填腹几多足!”这哪里在写江上[蚊子],分明就是写横征暴敛的豪门权贵。
明朝诗人陈大成写过一首《蚊》:白鸟向炎時,营营应苦饥。進身因暮夜,得志入帘帷。嘘吸吾方困,飞扬汝自嬉。西风一朝至,萧索竟安之。”全诗以[蚊]的起浮没殁的一生,暗喻人从壮年得志到暮年沉寂自安的一生。
比較起来,还是清朝郑板桥的《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宇宙观”正一些。诗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畢,才得放脚眠,蚊虫虼蚤出”。
读了又 侃了“憎蚊”诗,再侃一侃关于[蚊子]的八个有趣的知识“花絮”:
“花絮” 一:每年世界上有数千万人死于蚊子传播的“疟疾、乙型脑炎、絲虫病、登革出血症、黄热病”等疾病。
“花絮”二:雄蚊子以吸取花蜜和植物液为生,只有雌蚊子为了获得蛋白质帮助其排卵以繁衍生代,才吸食血液。
“花絮”三:蚊子吃饱后,体内发出的化学信号让它们终止吮吸过程。一旦這个信号丧失能力,这个蚊子会一直吮吸,直到撑破肚皮为至。
“花絮”四:120万只蚊子,每只吮吸一次,就可吸干一个普通人的血液。
“花恕”五:从北极冻原到热带雨林有2500多种(类)蚊子,蚊子的习性是夜间活动,极少部分的蚊子(如有一种俗称“麻蚊子”的也叫“黑蚊子”的)在正午(白天)觅食。
“花恕”六:在加拿大有个城市名叫的[蚊子]之都科马诺(科马诺在乌克兰语中的意思是“蚊子”)。在科马诺市的市中心的广場上,居然耸立着一个巨大的[蚊子]雕像。“蚊子”作为是科马诺市的“图腾”。这个“蚊子”雕像的翼展有15英尺,这个“蚊子”雕像建于1984年,实为世界一大“奇葩”景点。有幸到加拿大旅游观光的人们,特别是到科马诺市旅游的人(有些旅游“自由行”者还会绕道),特别饶有兴趣地去[蚊子]广场去观赏这个世界上奇特的[蚊子]雕像,虽然人们特憎恨[蚊子],但是此举是出于人类的“好奇心”。
科马诺市的[蚊子]雕像还是一个“风向标”,竟然可以随风而转动。
“花絮”六:1998年在英国伦敦的地铁中曾发现一个[蚊子]新品种,研究人员确定这种[蚊子]是100多年前遗留在这条隧道中的,它是滞留在此的[蚊子]的祖先,研究人员发现此种[蚊子]除了食人类、乌类的血液外,在它的菜单里还有老鼠、田鼠等。这种[蚊子]基本不与地面的[蚊子]交配,研究人员研究发现从这一条地铁线中发现的[蚊子]与其它种类的[蚊子]的“DNA”明显不同,否则人类的麻烦可大了,这种[蚊子]与其它[蚊子]杂交而衍生的后代给人类包括大自然的其他生灵,是一个大災难。
“花恕”七:北极也有[蚊子],加拿大研究人员做了一个实验,在北极圈赤裸身驱,二分钟内就被新孵出来的[蚊子]群叮了9000下,照此计算二小時可吸去一个人一半的血液。
“花絮”八:有报道我国云南某原始森林,研究人员采集到一种[蚊子],做成了“标本”,此[蚊子]体长40厘米。
二百多年来,各国科学家联手研究消灭灭绝[蚊子]的办法,研究了种种办法,但直至今日,在[蚊子]面前,人类“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