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周日)
今晚家务一切忙好都10点了,小儿子就开始催我写自己的日记,他除了把脑子都记别人的事情上,而且事无巨细,可自己的作业和学习都不上心。
疫情以来,本周数得上最平和的周未,没有纷争,没有作业催促,和平共处,主要是前面的各种姿势都不奏效,甚至有则加之之势,那就逆向管理一下,躺平
小儿子把他从跆拳道那边学的各种拳术大杂烩的都教我,还自告奋勇的充当了我的“教练“,对第一次接受训练的我绝对的是”魔鬼训练“,他把教练对他一学期的各种方式全部一次性”无私“的”分享“了我,高强度的训练了我很长时间,他很乐于别人的老师,我很纳闷的是他身份为教练时对他的学员很苛刻,但他平时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外都报以宽宏大量,逻辑自恰,在学习的时候并不一一定做得到,这种心理背后的诱因是什么呢?我得好好研究一下这现象后的本质是啥。
晚上我们娘仨共同听庄老师一篇关于鲁讯《朝花夕拾》的解析,这种三个人一起学习的方式是历史上第一次,只能说疫情让天天打骂出来的娘三,战出了的友谊,我心有安慰。
大儿子在听的时候,漫不经心的拿个指甲剪还在边听边剪,小儿子很着急很操心的大人口吻给他好:不要剪了,好好听课,别错过好内容,额滴神,绝对的他娘附体呀,那口吻那眼神,简直和她娘一样一样滴,他平时自己上课都不一定管好自己的,管起哥哥来很上心,那语气那焦急的状态就是我的镜子,很不友好。
为什么9岁的孩子对无关乎自己的事情知道的很多,心总操在他身边的事情上,注意力严重不关注自己模块,我想起我小时候,也是喜欢管哥哥姐姐的事,总向大人告状他们的各种“计划“,我父亲总会说一句”各扫门前雪,你管好你自己“,我现在想来,这句话背后有太多消级与分离,不应该这么说,至少我知道那种简单粗爆不能但又怎么更好的表达,用什么形式表达,达到什么目的,好吧,就几句话够我今晚躺下斟酌的。
学习:看刘润《底层逻辑》,这本书值得推荐很多人看,底层逻辑搞清楚,做事就通透了。
它里面讲到的一个词“边界感“,所谓的边界感,就像两个国家的边界线一样,这是人和人交往的重要认知,你需要征得别人的同意之后,才能够占用别人的所有权,而那些巨婴,则完全没有这个概念,他们总是越界,强行占据别人的所有权。比如一个孩子,回到家,看见妈妈正在喝一罐饮料,有些孩子直接就拿起来,把剩下的给喝掉了。而有些孩子,则会先征求妈妈的意见,得到同意后,才会喝掉。有人说,亲妈亲儿子,要不要这么麻烦,这其实就是家庭教养的问题,很多人其实是没有这个意识的,然后等他长大了,到了社会上,也没有这个意识。比如同事的电脑他拿起来就用,随意占用别人的时间。这就很让人厌烦。比如家里的那些七大姑八大姨们,总是问你赚多少钱,结婚了吗,什么时候买房,这些其实都是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所以特别的招人烦。
我审视对照了一下,原来以前的自己边界感也很弱甚至不自知,比如,我邀请别人玩或者吃饭,别人婉拒时,我还以为是人家没时间或不好意思接受我邀请,我会大大咧咧的说没关系,一味的强迫人家,我认为的我认为其实就是一种越界,演员说黄晓明说过:我不要你以为,我要我以为,这也是一种边界与素养的呈现,过往有越界的哥们姐们,多有得罪,浪子回头金不换,醍醐灌顶,懂了!
运动:跳绳500下(由小儿亲自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