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课学习感悟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关于自己。
几天的亲子课下来,我参与游戏或者分享时,经常被老师问你的感受是什么?然后我基本都要努力想一想,才能讲出我的感受。联想到11班觉察时,其实每天伙伴们的觉察我都有看,有些觉察同时也触动了我。但是总觉得自己表达不出什么意见,评论里面写不出话,最终只能以点赞表示自己已阅和赞同。
最后,我发现了一个真相:我的感情没有流动。
回到生活中,为什么我有时候说话直爽,想到什么说什么?为什么我急躁只关注结果?为什么我不善于倾听容易打断别人?为什么我在一群伙伴中容易有抽离?原因都是因为我的感情不流动,我没有关注感受。
这是上完课的晚上悟出来和想透的。“看见就是疗愈。”这句话是真的。昨天一天开始试着流动,我在11班看同学们的简书,忽然发现自己可以给伙伴们留言写话了,甚至还能写个三四句,还能提点建议。因为我感受到文字里的感情了,所以我也有感情了。我在群里和12班的伙伴们互动,我在群里写的话,比我在上课期间面对面聊的天还多。我在谈工作的时候平和了互动了,会原谅和接受一些人和事了。
是的,我要让感情流动起来,要关注自己的感受。
第二部分关于育儿。
恰巧晚上又看了李雪的书《当我遇见一个人》:父母能否看到孩子本身的存在,而不是用外在价值去定义物质性的“它”,这一点决定了孩子内心能否直接感受到爱。
当我放下预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或事物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这个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即“我与你”的关系。我们可以学习做到去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而不是父母的延续,更不是实现父母想象中功能价值“它”。
简直和惠亭老师的课堂内容“不期而遇”。
联系到女儿学习古筝,打羽毛球,我们说起这些的时候,脑子里就是古筝培养气质、长大可以有个爱好陪伴,羽毛球可以强身健体、以球会友。这些话,都是满满的功能价值,满满的“它”,我们有考虑过女儿这个生命的存在感和她的体验吗?难怪老师一直强调不要操控,想想自己的起心动念,想想我们生命剩下10分钟时写给孩子的话,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孩子这个生命的内在感受和如何让她的内在感受对这件事物感觉好起来。
看来下次沟通这些,用这样做有好处和理由来说服她,是不合适的,甚至一说出口就是操控。我应该想一个,如何让女儿内心真正喜欢上它的方式来和她沟通,要让她先有感觉、有喜爱才有可能坚持下去。
又一次深刻理解了,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关系融洽,是为了爱,看到爱。时刻问自己你的起心动念是什么?
感谢惠亭老师,感谢自己晚上在恰当的时候翻开了这本书,让自己不断在加深印象、拓宽信念系统。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