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学生课堂上眼神迷离,我们教师就会敏锐地发现,是严厉地当即训斥,还是善意地提醒?诸如此类的不专心听讲,有些教师可能习惯于动辄呵斥,难道我们就不应进行深刻反省:课堂设计是不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和关注点,还是“想当然”地基于教师所谓的教学经验进行展开的?让学生来到课堂的“正中央”,这是教育之道。
菏泽市教科院秦清春院长指出: “教师喜欢学生,并不意味着教育的成功; 而让学生喜欢上教师,才是教育的真正成功”。学生喜欢上教师的个人魅力所营造的的强大“气场”: 诸如信任与尊重的师生关系,互动与生动的教学方式,热烈与灵动的课堂温度……这才是成功教育之“本真”。“学生喜欢主动自觉地和教师共同探讨人生,遇到问题愿意积极地向教师倾诉心声,心心相印,心灵同频共振,这才是教育者应该追求的成功境界。”这是“屡试不爽”的经验: 师生关系就是课堂效度之本。
如何才能把一堂课上得有滋有味?无论自认为多“高明”的课,只要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不喜欢,教育就不会真正发生。课堂的效度,来源于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和谐,更是基于教师是否真正尊重教育规律和生命成长节律——“顺着学生的思想去设计教学,尊重孩子的年龄阶段认知特点,课堂效益才能得到质的提升。”教育工作者要提升自己的育人理念,做到六个“自”——多一些自省,让学生主体真正落实;多一些自觉,让换位思考真实落地;多一些自制,让课堂温暖如春;多一些自主,让学生学会自治;多一些自信,让素质教育发生;多一些自由,让学生学会创新。
如何放低身段、走下讲台学会与学生进行心灵交融、智慧碰撞?学生容易走极端,或者躲着、防着老师,或者逆着、顶着老师,为此,要学会与学生交往的六种“生命姿态”——蹲下身子向学生“问道”,俯下身子向学生“交心”,低下身子向学生“示弱”,放下架子向学生“求助”,撕下面子向学生“认错”,撒下向上向善的“种子”。当一位教师“平心静气”地放低姿态的同时,一个亲切、伟岸的师者形象就会“挺拔”在学生的心灵视野,他们会不由自主地跑向你……
金辉 凌晨于孤儿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