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衍在秦国任大良造的时候率军收复了河西失地,在魏国当相的时候组织了五国相王,发起合纵抵抗秦齐楚三个大国。又说动楚国加入合纵,组织魏、赵、韩、燕、楚五国军队合力攻打秦国。
张仪在秦国拥戴秦惠王正式称王,游说魏襄王退出合纵盟约,司马错吞并了蜀国、巴国、苴国。游说诸侯化解了合纵。
人们都说他们两个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就去问他的老师孟夫子,这两个人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孟子说:不是!
并且讥笑为“以顺从为原则的妾妇之道。”孟子开始描述自己认为的大丈夫:“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放纵自我,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然后孟子终其一生,周游列国而无所建树。
孟子做到了他说的:“不得志,独行其道”,那么他是大丈夫吗?
孤鸿说:不是!
大丈夫的本意是高富帅的“高”,古时候一丈大约1.85米,大概这个身高的男子,看上去很高很大,很魁梧,这就是“大丈夫”了。经过我们孟夫子的点拨,大丈夫具有了更深的寓意:指有志气、有节操、有作为的男子。
志气,这个不用说,当时的读书人那个不是以封侯拜相为奋斗目标?不然孔孟周游列国为什么呢?
节操,我就呵呵!
孟子休妻不知道大家听过没,孟子回家看见妻子在地上蹲着,就要把媳妇休了,多亏他妈劝住了。不就是蹲在地上么?多大罪过?抵不上人家一天给你生活做饭,传宗接代?
断织喻学这个我们中学时候学过,孟子经常逃学,可见也是不良少年。笔者是不想上课直接给老师说,请假来的。逃学算怎么回事?不尊重知识顶多就是自己不进步,不尊重人?唉不说了!
成就,我哈哈!呵
孟子有什么成就?
很多人用周游列国说事,这算是哪门子的功劳?先秦士子那个没有去过列国,不同的是人家到了一个国家就能任职,不像孔孟,光是跑的勤快,可对天下百姓有丝毫惠泽?
著书立说,这也算?有正经事干的人,都是没时间写书的,商鞅的《商君书》是同僚及弟子整理而成的,孙子的《兵法》是人家隐居的时候写的,《孟子》三万五千多字在笔刀刻竹的时代,可想老年的他是多么闲。
不要跟我谈四书五经的重要地位,那是封建儒教下的定义,反封建必然要破儒教。不要跟我说孟子的思想是有多么的仁义,你是愿意跟着空喊口号不干事的人?还是愿意跟着脚踏实地做事的?哪怕是单个郡县长,推行仁政主张也能福泽一方百姓,可孔孟都不愿意干,不愿意从小事做起,不愿意从小官做起,一个不干事的人,说的仁义还值得相信么?
孟子和他书的地位都是在封建王朝时期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中唐的韩愈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宋神宗熙宁四年把《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朝至顺元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明朝嘉靖九年明世宗奉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你不是骂法家,骂纵横家,骂墨子,骂杨朱么?自己成了封建统治禁锢人民思想的工具作何感想?
在说说公孙衍和张仪,公孙衍是联合弱国,在三强之间求生存;张仪是向东化解联合,向西拓展疆域,为秦国积攒实力。二人的功劳是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郁闷老头能胡乱评说的?这二人都在秦魏两国位极人臣,在其位谋其政,不正是孔夫子的主张么?富贵没有是他们背离自己的主张,贫贱没有磨灭他们游说天下的志向,暗杀威逼没有使他们屈从政敌。反观孟子,周游列国的初衷是执一国权柄推行仁政,游着游着志向变了,不是当不了大官么?不当了,回去教书去?这是“不移”?
孟子思想取自《孟子·滕文公下》,原文不附,感兴趣的自行百度。
附古代一首打油诗:
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有许多鸡?
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