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优游”国学分享交流台简介
“诗书优游”国学分享交流平台是由家长和学生共同发起和运行的以国学内容分享交流为主题的公益微信群。在这个平台上,目前有几个大一点国学有基础的孩子,每个人挑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每周或者每两周录制一个分享的音频文件,在固定时间发布,他们的身份就是这个群的主播。希望孩子对国学产生兴趣的家庭以亲子的形式加入作为听众并每周反馈一次。听众在坚持反馈一段时间后可以申请成为候选主播,候选主播实习通过可以成为主播。这一互动交流的简单规则,使得主播和听众之间能产生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效果。希望通过这个分享群给有基础的孩子提供一个学以致用的平台,让他们以讲促学。对于希望孩子对国学产生兴趣的家庭来说,也可以找到一个让孩子跟同龄人交流的空间。当然,也希望通过大家的分享交流让国学中的精华浸润更多的家庭。主播们分别负责不同的主题频道。目前平台已经有蒙学、古典诗词、历史、古典小说四个频道。平台自2018年3月25日开始运营,目前有近三十个家庭参与其中。作为一个开放的公益平台,每半年有一次开放加入的机会。但正式加入之前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并通过结业测试。
“诗书优游”诗词频道主播百合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诗书优游”诗词频道的主播百合,一直在国际学校上学,目前是六年级。我们学校的校园文化之一就是用自己的能力和行动回馈和影响自己的学校、社区或社会,而且我非常喜欢古诗词,希望能把古诗词的美传达给更多的人,所以我加入了“诗书优游”这个公益的服务平台来做诗词频道的主播。我希望通过给大家分享古诗词锻炼自己,同时也帮助大家和古诗词成为朋友。在古诗词频道中,我将结合四季变化、节日时令、儿童趣味来选择贴近少年儿童生活的诗词,并且每一首诗我都会分享朗读、标平仄、诵、吟等各种可以和诗词玩的游戏,这些游戏的具体介绍和玩法有专门的文档和音频供大家学习参考。我希望听众们在听了我的分享之后能把诗词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发现诗词的美。为了让听众们在体会诗词语言、内容、意境的美之外也能够直观地体会各种诗词体裁的不同特点,我会按照七绝、五绝、五律、七律、古诗、词的小令这样的体裁顺序进行分享,每种体裁分享一定数量的诗词后再转入下一种体裁诗词的分享。我的古诗词频道会每隔周周二发布新的分享内容,欢迎大家收听,同时非常希望能听到或看到听众们的反馈。让我们一起和诗词同行吧!期待大家都能和诗词交上朋友哦!
本期分享
大家好,我是百合。立夏时节,春去夏来,夏天有着和春天不一样的风景。在这个初夏,你会注意到哪些自然节物风光的变换呢?来一起看看大历史学家司马光的这首《客中初夏》吧!
往期分享内容回顾
找入声字和标平仄模板
图中入声字是用一个小黑点表示的,这个小黑点藏在每一个入声字的右下角。你可以锻炼自己当侦探的本领,看看是否能很快找到。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图片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照片对照。
朗诵、诵和吟的音频
朗诵、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赏析文本
下面是这首诗的赏析文本。有什么想交流、沟通、评论或提问的,都欢迎@我哦!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时间它好像有脚啊”,在我们不知不觉中,“ 春雨惊春清谷天”这六个春天的节气都已经过去。美好的春天已经悄悄的从我们身边溜去,夏天的第一个节气——立夏到来了,这意味着炎热的夏天也要来了。夏天虽然很热,但仍然有许多美好的景象。无论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还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都让人被荷花那“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优雅风姿所深深吸引,而“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又让人在夏日的浓阴中体会到白鹭飞、黄鹂鸣的静谧,更有“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和“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让人一边觉得自己的牙齿也跟着酸倒了一边垂涎三尺……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一首描写初夏时节的诗篇《客中初夏》。
我们先来看这首诗的题目:《客中初夏》。“客中”就是指旅居他乡作客,就是说这首诗是作者司马光客居他乡时写的,确切地说,这首诗是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迫离开首都汴京退居洛阳时写的。古代读书人考试做官都需要离开家乡客居他乡,羁旅愁思最容易引发诗人的感慨,所以诗文里多有作于客中的,如:李白的《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诗:“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等等,数不胜数。“初夏”,顾名思义就是夏天刚来的时候,通常指的是立夏之后,也就是现在这个时节。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这个节气在战国末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一年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立夏有三个独特的自然现象,称之为“立夏三候”,这“三候”分别是: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也就是随着温度的升高,各种动植物的生长都进入旺盛期,先可以听到蝼蛄在田间鸣叫,接着可以看到蚯蚓掘土,然后华北特产的药用爬藤植物王瓜的藤蔓开始快速攀爬生长。相应的,立夏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万物至此皆长,故名立夏。民间也有许多有关立夏的农业谚语,例如“立夏麦龇牙,一月就要拔。”、“豌豆立了夏,一夜一个杈。”、“清明秫秫【shu 二声】谷雨花,立夏前后栽地瓜。”等等。古代是农业社会,对立夏这个节气也是很重视的。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因为夏季对应五行中的火和五色中的赤,所以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另外,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诗经·豳风·七月》中“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就描述了冬日凿冰储藏的情形。到了立夏这一天,皇帝会把冰赐给百官供炎热的夏天消夏用。
这首诗的作者是司马光。说到司马光,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个很著名的故事: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司马光小的时候有一次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水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被淹死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掉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这个故事是明确被记载在《宋史》中的,正史中是这样写的“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从这个小故事我们就能看出司马光自幼就很聪明、反应迅速、非同寻常。事实确实如此,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自幼就是出了名的神童,而且勤奋好学,刻苦努力,博学多才,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而且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除了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相信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一样妇孺皆知,那因为它是中国最伟大的历史著作之一。说到史书,可能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史记》,而第二部大概就是《资治通鉴》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二人也被并称为“史学两司马”。《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就是说这部史书是以人物为中心,用“本纪”、“列传”的形式写的。而《资治通鉴》则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司马光在王安石变法前已经开始编著,而且得到了皇帝和朝廷的大力支持。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迫离开首都汴京退居洛阳后,司马光更是不问政治,一心著史。先后历时19年,这部皇皇巨著才编著完成。《资治通鉴》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按时间先后记述史事,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因为是奉旨编著,所以书成之后呈皇帝预览,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资治通鉴》之名,并亲自为这部史书作序。所以《资治通鉴》这部史书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的自觉意识增强的体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体现。我国古代的编年体史书比如《春秋》,因按年纪事,故没有篇目,不作目录,只是以年检索。司马光突破这种旧例,分三部分将年表、帝纪、历法、天象、目录、举要及索引集于一块,开创了编年体史书多功能目录的新体例。而且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时,妥善地将纪传体揉入编年体中,使纪传之详细与编年之简明结合起来,使《资治通鉴》臻于完善,将中国的历史编纂推到了新的水平上。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的文献整理思想、模式及方法,不仅结出了丰硕成果,而且丰富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理论,对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说到司马光,还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历史事件需要有所了解,那就是著名的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由王安石发动和主持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史称熙宁变法。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也有很多不合时宜的举措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而且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宋神宗去世后,十岁的宋哲宗即位,反对变法的太皇太后高氏主持朝政,召回了同样反对变法的保守派领袖司马光主政,在很短的时间里把新法完全废除,变法以失败告终。对于这场变法的是是非非,千百年来争论不休,老实说我现在还没有自己的判断。但有一点大家是公认的,那就是无论是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勇气和魄力主持变法的王安石,还是自始至终作为王安石的政敌强烈反对变法、甚至在宋神宗死后对变法进行了彻底清算的司马光,他们虽然政见不同,但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实现北宋王朝的长治久安和百姓的安居乐业,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所以他们的争斗是真正的君子之争,无论是在在品德、学识还是在立身行事上,都十分令人景仰。很多方面都可以让我们领略他们“坦荡荡”的君子之风:首先,王安石和司马光都“不爱官职,不殖货利”,既不贪恋高官厚禄,也不喜欢奢靡浮华的声色享受,性情淡泊、清正廉洁、朴素无华,是古代为官的楷模。其次,虽然政见不合,甚至针锋相对,但他们对对方的人品学识都十分欣赏。王安石任知制诰诗,在为司马光升职所拟的诏书中这样评价司马光:“操行修洁、博知经术”、“行义信于朝廷,文学称于天下”。司马光在给王安石的信中则写道“介甫(也就是王安石的字)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矣!”在他们各自的文集中,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互相唱和的诗赋。还有,如前所述,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政见针锋相对,而且分别被看作是变法派和保守派的领袖,但他们无论是掌权时还是退位后都没有结党营私,真正体现了孔子说的“君子不党”。而且在和对方的争斗中不能得胜时,他们都选择了回避和退让,而不是伺机报复和恶意中伤。更可贵的是,在对方和对方阵营的人遭遇灭顶之灾的时候,他们都以“坦荡荡”的胸襟伸出了决定生死和澄清黑白的援助之手:当作为保守派一员和影响巨大的文坛领袖苏轼因反对新法遭遇“乌台诗案”生命危在旦夕之时,是王安石一句“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四两拨千斤地在宋神宗决策的天平上为赦免苏轼加了一个举足轻重的砝码。而当新法全部被废,退位的王安石忧愤而死之后,主持废除新法的司马光为了防止王安石身后遭受世俗的鄙薄和小人的凌辱却抱病写信给当时执政的右相吕公著,请求朝廷对王安石加以厚礼优待,保全了王安石的名节!司马光和王安石,真可谓“君子人也!”
了解了这首诗的作者司马光之后,我们接下来看看诗本身吧。
先来看第一句:“四月清和雨乍晴”。农历的四月正是初夏时节,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季节,这个时节一般天气晴好,有时会有阵雨,这句诗描写的就是初夏时节的很典型自然环境“清和”指的是天气清明而和暖,让人感觉神清气爽、一片祥和。“雨乍晴”中的“乍”本意是忽然,《广雅》中说:“乍,暂也。”在诗词中乍这个字很常见,例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白居易《琵琶行》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冯延巳的《谒金门·风乍起》中“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等等。这句就是说:“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
第二句:“南山当户转分明”。“南山当户”指的是正对门的南山。半门曰户,也就是单扇的叫户,两扇的叫门。所以说门和户都是指家里的门。我们中国在北半球,太阳在南边,所以大多数地区的建筑都是朝向南的,所以大多数人家都是“开门见南山”。祖咏在《苏氏别业》中也写到“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当时司马光客居洛阳,“买田二十亩于尊贤坊北关,以为园”,以读书和编著《资治通鉴》为乐,给院子命名为“独乐园”,还写了一篇《独乐园记》以明己志。这个独乐园的对面就是南山。“转”就是“变”的意思。“分明”指的是清楚、明显。这句就是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
第三句“更无柳絮因风起”就是说不仅山色更加明净,而且眼前已经没有柳絮顺着风势向高处飘飞了。而第四句“惟有葵花向日倾”,“惟有”就是仅有、只有。“向日倾”就是朝着太阳开放。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葵花”可不是向日葵,因为向日葵大约是在明朝才传入中国的,而且向日葵在传入中国后,一开始也并不叫向日葵。而称“丈菊”。古诗文中常见的“葵”,比如例如汉乐府《长歌行》中“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指的都是葵菜。葵菜,属锦葵科植物,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蔬菜,在元朝之前一直是“百菜之王”,也是普通人最常吃的一种蔬菜。《诗经·豳风·七月》中“七月烹葵及菽”已经写到了葵菜。但元朝之后,因为气候变化等原因,大白菜取代了葵菜的“百菜之王”的地位,葵菜就很少有人种植了。而这句诗中的“葵花”,盛开在农历四月夏日转盛之时,正是蜀葵的花期,所以一般认为是蜀葵。蜀葵也属于锦葵科,是我国有悠久栽培历史的观赏植物,花大色艳,别名「一丈红」。和许多植物的花都有向阳性一样,蜀葵的花也尽力地向光生长,所以这一句描写的是在四月的清风中,葵花并不象三月的柳絮因风而起、四处飘摇,而是一心朝向着太阳开放。
这首诗用浅白的语言描写了四月初春尽夏初之际的和暖天气,恰又是雨过天晴的时候,一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开篇便跃入读者的眼帘。下过雨后,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更加青翠怡人了。这时候,眼前已经没有了随风飘荡的柳絮,只有葵花向着太阳静静地而又热烈地开放。诗人调动读者熟悉的初夏景物,营造了一个清明和暖的气氛,使整首诗充满了初夏的味道。表面上看来,这首小诗纯是描景,清新淡雅,但实际上作者在描景的同时,借由意象的选择表达了自己的寄托。诗中的两个重要意象:柳絮和葵花都有特定的含义。柳絮随风飘散,没有固定的居所,所以经常被人视为轻薄无根的东西。例如杜甫的《绝句漫兴九首·其五》“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直接把随风舞的柳絮冠以“颠狂”的品性。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薛涛的《柳絮》“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他家本是无情物,一任南飞又北飞”则是在用柳絮的身不由己感慨自己漂泊无定的身世。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用柳絮在风雨中飘摇无依形容破碎的大宋河山。《红楼梦》第七十回大观园的最后一次诗会咏柳絮,在宝钗之前的几首《咏絮词》里就都流露了太多的颓唐和伤感,特别是林黛玉的“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因此轮到宝钗时她说:“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它说好了,才不落套”。于是她写出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名句。而葵花”因其向阳的特性,和“葵”、“葵藿”一样,在诗文里一直表示对明君圣主的耿耿忠心。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葵霍倾太阳,物性固莫夺”、梅尧臣的《葵花》 “此心生不背朝阳,肯信众草能翳之”、刘克庄的《葵花二首》之一“植物虽微性有常,人心翻覆至难量。李陵卫律阴山死,不似葵花识太阳”。司马光的这首诗写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当时王安石在皇帝支持下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因而被迫离开汴京退居洛阳,因此这首诗选用柳絮和葵花这两个意象,尤其是通过柳絮和葵花之间的对比,暗含了诗人对自己政治抱负的描写,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而要像葵花一样对皇帝、对社稷忠心不二。诗人把借着“王安石变法”而扶摇直上的新贵比作“柳絮”,而用“葵花”自比,表达了诗人自己对君王的一片忠心。这种写作方法就是诗文中常见的托物言志。你们在语文课上是不是也听老师讲到过这种写作方法呢?你还知道有哪些意象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可以帮作者言什么志吗?
好了,这首诗的分享就要结束了,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读一遍吧:“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另外,不要忘记和这首诗玩诗词游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