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共读打卡,聚团共进
【打卡人】陆敏
【打卡始于】2023年5月13日
【日精进打卡第29天】2023年6月10日
【今日读书】
书名:《班级管理难题35问》
第15问:孩子背书特别慢,我们应该怎么帮?
【主编】:李迪
【用时】30分钟
【读书书摘】和【读书反思】
书本案例:李老师:
有的孩子记忆力好,背书特别快,但有的孩子背书特别慢,看着他们那么吃力地背诵还背诵不下来,真的替他们着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怎么帮助他们?
李老师的回答:
其实我也常被这样的问题困扰:看上去挺机灵的小伙子,给他一段一百字的稿子,他恨不能要背诵一天,还磕磕绊绊背不流畅。所以,假期里我也一直在寻求方法,阅读了大量的书籍,终于有了那么一点点头绪,今天分享给大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根据 NILP 理论所说,人的感官一共有八个,有外感官和内感官之分。外感官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对应的是眼、耳、鼻、舌、身。我们根据外感官来感知并感觉这个世界。内感官是内视觉(在脑子里看到)、内听觉(在内心听到 )、内感觉(在内心找到气味、味道、冷热等记忆 ),用于储存记忆元素,同时能够有效运用。
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帮助学生分析自己是属于哪一种内感官的人
我们当教师,当家长的,与其陪着孩子一遍遍大声背诵,不如了解一下他们究竟是哪种类型的人,去对症下药,找到适合他们的记忆方法。除了以上通过学生的语言来分析学生的类型,还可以根据他们的行为来分析。比如,视觉型的人头多向上昂,行动快捷、手的动作多而且大部分在胸部以上,喜欢颜色鲜明、线条活泼、外形美丽的人、事、物;听觉型的人在平事精的细节、说话内容详尽、重视环境的宁静或音乐的质量;感觉型的人注重自己内心的感受,比较静默、少动作等(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参看 NIP 理论相关书籍 )
2、通过创编电影故事,锻炼学生的内感官
上文已经谈到,学校的背诵、讲解是适合内听觉型学生的,而对于内视觉型和内感觉型学生,若要提高他们的记忆,则可以用创编电影的方式,帮助孩子同时运用视、听、感三个内感官。
在《李中莹亲子关系全面技巧》一书里,作者讲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案例:一个妈妈说她 9岁的儿子记忆力超强,为了证明自己的孩子是一个神童妈妈让孩子首先去一个王大哥那里拿一本书,再去天零路杂货店买一瓶腐乳瓶酱油、六个松花蛋,再去菜场买两斤活虾、三只红蟹,还有其他一些东西孩子没有用纸记下来,只是重复了一遍,就走了。一个小时后,孩子回来,买的未两完全正确。作者同他:你是怎么起下来的,袋于说很简单。好姆在。的东精况的时模,他的于里就开始创电第:那个土大开象于很大、他赛平李波一本书的释子,想象着书上面就是王大哥两个很大的系孔,然后载我成两个圈,便是两个零,于是就记住了天零路.../后面他把所有要去的地贾买的东西都编成了电影,有故事、有情节、有色彩,用上了视觉、听觉和
觉,他便记得格外清楚。看到这个例子,我就想起上学期我帮助上文提到的那个记忆力不高的学背通主持人大赛的稿子,他在凳子上坐着,我就在旁边根据背诵的内容给他体各种各样的动作,让他一边背诵,一边看我的动作。这样两遍下来,我不再做动作,却让他想象着我的动作去背诵一一由外感官过渡到内感官。他一且忘记我的提醒便是做动作。这样效果也蛮好的。我其实也是在无意中创编电影,这用了内视觉型的方法。这个学生后来获得了省级一等奖。
在《李中莹亲子关系全面技巧》里,谈到了共创故事一一父母或老师陪着孩子做游戏。具体方法是:
随便一个人先开口,说出第一句符合主题的句子,然后第二个人接下去配合第一个人设置的情节,把故事延续下去。每人说话不得超过 3 句,每人接过来的时候,必须先重新说出已经创造的全部情节(从第一句起 )。这个游戏在“交出一接棒”超过 20 次后才能停下,重新开始新的主题
最常用的两个主题是
1.有比这个更惨的吗?
2.有比这个更好的吗?
比如,我们先用第一个主题举例:
A: 我今天上班,跳上了公交车才发现忘记了带钱包,有比这个更惨的吗?B:我今天上班,跳上了公交车才发现忘记了带钱包,被赶下公交车才发现一只鞋子落在公交车上,有比这个更惨的吗?
A: 我今天上班,跳上了公交车才发现忘记了带钱包,被赶下公交车才发现只鞋子落在公交车上,当时天在下雨,我手上还拿着 20 公斤重的包事有比这个更惨的吗?福
生对这个游戏,是很喜欢的。我们在创编故事的时候,是动者陷子有画只要叙述一追,学生就会记忆清晰。新的
鼓励学生走向大自然,或深入社会,从丰富外感官到锻炼三内感官
近期我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老师带着学生到原野里点花鸟草虫,其实也是丰富了学生的外感官,回到教室再写作的时候,需要"花草的香气和鸟鸣的悦耳。这就锻炼了他们的内感官。孩子也许记不佳文字目对于情节、色彩等,却可能记忆深刻。
所以,走向大自然,深人社会去观察生活,回到书桌前再回忆,激发三种内感官的作用,也是提高孩子记忆力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