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仇子明,原财经记者,目前的工作是投资人,VC高管,酷爱三国历史及推理小说。
胡适说中国的史书就像小姑娘的脸,可以随便打扮。二十四史无非都是帝王家史,修史者也是人,下笔时难免的要为尊者避讳。而且中国人习惯于“胜者王侯败者寇”的思维定势,胜利者就是伟大光荣正确,放个屁都会有人来圆;失败者就是头上长疮脚下流脓,活该倒霉。
面对这样的历史,我们究竟应该怎么读?
仇先生用深厚的推理功夫,试图拨开历史的层层矫饰与面纱,猜度谎言之后的真相,用完整的逻辑链条修补历史中的裂缝,提出一个最合理的可能性。“我以前当记者的时候,一个月就写一个深度报道,因为我揭露的都是地方大企业,这些企业多半和地方政府都有关联,得罪人的后果很严重(他本人的确因为得罪丽水当地政府,被警方跨省通缉过,虽然没被抓到),所以必须要写的非常小心,不能让人家抓到把柄。” 考据之深刻,推理之严密,要让人服气。“要论三国历史,我是博导级别的!”他很嘚瑟的说。
举个例子:
一个简单的问题: 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是谁接班?
估计大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的说:姜维啊!
NO, 是费祎!
不管在小说《三国演义》还是在正史《三国志》都很容易造成这个错觉;都选择性的忽略掉了姜维同志曾经在蜀汉政权里长期被边缘化的事实(诸葛亮的遗嘱里也没让他接班)。实际上,如果不是一个突发事件,鹰派人士“麒麟子”的边缘化历程还会持续下去,这个事件就是费祎被刺杀。
无论正史还是小说,都没有说明凶手是谁,动机如何,唯一知道的结果就是,姜维上位; 另一个事实就是姜维,费祎的长期对立,他们的政治主张是完全不同的。姜维主张北伐出师,费祎主张休养自保。根据著名的罗马人定律:“谁收益最大就是谁下的手”, 姜维就是第一嫌疑人,那么到底是不是? 看书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