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轰轰烈烈玩新游戏,在今日头条学写文史领域小故事,组织各种讲座,自己也拍大胆子出去讲座⋯⋯,忙忙碌碌。
今天周末,打榜班放假。为了保持不断更,只要写一个微头条。
静下来,忽然感觉内心空荡荡的无着无落,仿佛丟失了什么。
想起来了,好多天没有认真背古诗词了!
化用黄山谷的话说:一日不背诗,尘生其中。二日不背诗,言语乏味。三日不背诗,面目可憎。
揽镜自审,似乎真的有点面目可憎起来了!
纪伯伦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我的初心,不过是诗意地栖居,诗意地读园,诗意地度过人生每一时刻。
为什么迷失了呢?我得赶紧回归!
苏州名人馆原定邀我30号去讲一场党史讲座,1927年到1937年的风雨历程,我是打算重点讲讲七君子事件的,但是讲座需要再读几本书,需要做PPT,都需要时间。
楼老师通知我说,所有讲座都因为疫情而被叫停了!我暗暗松了口气,可以省下时间回归初心了!
又谢绝了另一个园林讲座,我对邀請电话里的老师说对不起,我真的是沒有时间了!
今天白天的史记学习却是不能缺席的,跟着老师学友死磕史记,原是在年初就立下的宏愿,而且跟着大家,事半功倍。
听课空隙完成了一个微头条。
晚上就全力以赴背诗了。
如果说前年的主要任务是《唐诗三百首》,去年是《千家诗》和《宋词三百首》,那么,今年的首要任务,是跟着「诗话江南」背最美苏州诗!
每天新背一首苏州诗,然后从第一首开始复习背诵,日日坚持着,背过的诗越來越多,需要复习的诗也越來越多,到今天为止,已经背了233首了!
每天如果从头背到230首,需要3-5个小时!
六月底之前我是每天坚持的,七月开始学廉政诗,理性多感情少,华丽丽的秀山丽水、亭台楼榭不见了,说理、明志,难免枯燥。
理智告诉我要坚持,虽然这些诗不够美,但是诗里诗外蕴含的人物故事、文史知识,都值得我去深究!
为什么我对苏州诗这么痴心?就是这是我们作为苏州人的一份独有的珍贵财富。
唐诗宋词,全国诗词爱好者,都有可能熟背,而苏州诗,不是十分热爱苏州的朋友,读一读的已是不多,花功夫去熟背,更是不可能。
而我們如果坚持一年,把杨教授精选的这四百多首最美苏州诗背熟的话,行走在苏州街头、园林、山水中,便有了浓浓的苏州味道的诗意。
今晚的背诵很顺利,每背一首诗之前,我先把杨教授、郑老师的对谈细细读一遍,把背景知识、作者经历搞清楚,彻底理解诗意后,便能轻松背出全诗来。
毕竟七月以来的二十几首诗都不熟,一首一首攻克,30多首诗花了五个多小时。
本来想今天一口气从233首往前背到第一首的,还是没有完成。
只能明日复明日了!
7/24 在腾迅会议室上《史记》课,小杨老师细细讲,三十多位学友认真地听,时时互动,场面热烈。
今天读的是《夏本纪》。
我有点心猿意马。上午半醒半醉间听的那部分,需要重新看一看,于是一个耳朵听着杨老师讲第16节,我的眼睛去看第12节!
忽然听见杨老师讲到「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飲」,举的例子是《红楼梦》第九十一回贾宝玉的宏论。
《红楼梦》我是熟读的,宝玉黛玉这段对话也印象深刻,但是,这「弱水三千⋯」的话是曹雪芹原创吗?
不太相信。
便去查,原来最早是出于佛教故事,《尚书·禹贡》中有,今天我们读的《史记·夏本记》有,《西游记》中也有。
查查就查出很多材料来,正好可以写一个微头条。
所有材料都是搬来的,心底有点发虚,灵机一动,用了可园瓢亭的对联来引出话题,最后又加上冯桂芬、陆润庠的故事,估计原创度超过百分之六十了,才放心发布。
最近练笔练得多了,最初接触新媒体文时的那种茫然感、挫败感,渐渐退去,越來越有所感悟。
材料被人写到烂大街,没问题,只要找准自己独特的切入点,材料为我所用,死材料也就变成活材料了。
我的优势,是我有一肚子的苏州文史故事,我还有一大堆科举、状元故事,都可以拿来做引子,做点缀,从而让我的文章显得与众不同。
古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文史类文章更是,随便你选哪个题材,百度进去,都是一大把文章,所以,能不能写出自己的味道,这是考验!
马上要去复习一下今天学的《夏本纪》,顺便把易中天的《国家》读一读!
时间不够用!
简书更新可以随时看到自己所有的字数,很有意思。
今天写了 1652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