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乡,总会到祖堂屋给祖先敬上一柱香,愐怀先辈的仓海桑田,找寻那封存在每一处角落里古韵,追忆昔日的辉煌!特别是那对楼上的戏台,雕刻的椽梁虽然留下了″四清运动"的时候父亲和他的兄弟用刀削斧砍留下的斑驳痕迹,却抹不去砍不掉它刻进了骨子里的那份傲气!
祖辈在武汉是开典當铺的,典當行业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比银行更实用、更方便,揭不开锅的时候、应急的时候,便可以拿点家什去典當铺换些银两,解决温保、救一时之需、以缓解燃眉之急。待日后手头宽松了,又可以去续回家什。典當行既可以收取一些头寸又可以方便大众,所以是很受欢迎的存在。祖辈也因此攒下了些银子就回乡做了这个堂屋,树高个丈落叶总会归根!
青砖瓦房,雕花大梁、大柱,地平是用糯米粥加石灰加一些其他材料做成的,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是没有办法与它相比的,它既结实又光亮,既平滑又不打滑,既不起皮也不开裂,虽然一百多年了,也没有开裂起皮,也不知道当时的工匠是怎么发明的这么个玩意儿,真是高手在民间啊!造价一定不菲,要不然怎么没有普及使用呢?祖人的智慧就是高明!
对楼上的戏台是全木结构,也不知道当时怎么有那么大的树木,整块的木板有我们成年人两手伸长了那么宽一块,可以想像一下那树木得有多大?楼板是撒芝麻也不会漏一粒下去的那种,既厚实又封密,整个戏台雕梁画栋既结实又美观,唱戏的时候那布局用金碧辉煌来形容应该一点也不过分吧!听说那时候逢年过节,操办各种喜事,都要请戏班子来唱戏。附近的村民加上亲戚朋友,整个堂屋是高朋满座、朋壁生辉。台上咿咿呀呀、蹦蹦跳跳的唱大戏,台下举杯换盏,欢呼不断…。
那是怎么样的一个热闹辉煌的存在啊?!小狗不合时宜的一个撒娇将我从那热闹的场面拉回了现实,只有望着那戏台惆怅茫然、五味杂陈…!(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