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密关系中,因为失败和无力感而想要放弃的这种经验,是一个清楚的指标,表示内省的过程已经开始了
内省是检视自己所有想法和指标的过程,其终极目标是让你能和自己的内在事物和平相处,并且用爱来面对他们。
亲密关系进行到幻灭阶段后,曾经的旧痛慢慢浮现到我们的意识层面,双方会发生一些列的行为偏差和权力斗争,想要通过这些方式去改变和操纵对方,进而想要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同时也是在用愤怒、指责、抱怨等情绪和行为来回避自己内心的痛苦。然而当这种幻灭状态持续一定的事件之后,两者的关系可能仍然踏步不前,双方往往处于身心俱疲的状态,慢慢都没有了继续尝试的意愿。
当你意识到你无论如何都不能改变现状的时候,内心深处的沮丧和无力感也许会让你发出一个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声音:“也许一切都结束了”
在这个阶段,我们常常会处于无能为了,身心俱疲的状态,生活就是被一个无形的枷锁困住了而无法动弹,想要向前突破而完全没有希望,我们的内心被失望、挫折、倦怠感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常常会出现一下状态:
- 无聊
- 对大部分事物都是去兴趣,特别是伴侣
- 放纵自己从事不需要动脑的虞了或者追求感官的享受
- 上瘾的行为变本加厉
- 无价值感
- 想要逃离、放弃、甚至想死
- 自我放逐,觉得不管怎么做都不能改变什么
- 经常浮起离婚的想法
在这个阶段遇到的这堵无形的墙,作者将其称之为受害者监牢,在受害者监牢中我们在三种角色中来回切换: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
- 受害者的特点:虚弱、无助、恐惧、自悲自怜、有抱怨的倾向
- 迫害者的特点:心存责怪、自认优越、追求完美、与受害者保持距离
- 拯救者特点:帮助者、修复者、牺牲奉献着寻求解决者、分析者、指导者、宽恕者
在我们无能为力、身心俱疲的状态下,我们很容易进入受害者的状态,我们抱怨现在亲密关系中不满意的地方,表达出自己已经尽力但是无法改变现状的苦恼,时而会流露出对持续处于这种状态的恐惧和担心。这种就是典型的受害者状态,亲密关系对我们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我们作为一个受伤者,躲在角落里舔舐着自己的伤口。
人们处于受害者状态的时候,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为了缓解这种痛苦,人们本能的采取了一系列的行为来回避这种痛苦,就像亲密关系幻灭时我们会通过一些报复行为和愤怒情绪来回避痛苦,这些行为让我们转变为迫害者状态。
迫害者的自认优越和心存责怪会促使他去寻找对方的错误和未履行的责任,把问题的原因归结于对方,认为受害者的不完美才是所有痛苦的主要原因,迫害者通过这种方式来为自己证明,出现问题的原因时由于对方的错误而不是自身的原因,这样背后的痛苦就用批评和责怪取代了。在批评对方的同时,本能的与对方保持距离。
然而这种迫害者的行为隐蔽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巧妙地用责怪取代了旧痛,但是痛苦和问题本身依然是存在的,我们想要努力让我们处于没有痛苦也没有问题的理想状态之下,这时候拯救者就出现了。
拯救者会用理性分析、周密计划、容忍和卓越的道德感来帮助受害者站立起来,拯救者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让受害者恢复独立,不再需要承受痛苦。拯救者除了同情受害者之外还会同情迫害者,拯救者会努力的平息迫害者的报复行为和愤怒情绪,作为一个公平正义的形象来维护世界的和平。然而拯救者对受害者来说往往会起到反面的作用,同情会让受害者保持这种软弱无助地状态,受害者不能实现自我的救赎,就不能避免痛苦的浮现,痛苦会促使受害者回避痛苦,采取一系列的行为使自身转变为迫害者。
在亲密关系进入幻灭之后,我们很容易在受害者的三角牢笼里面转换这自己的角色,自己时而是受害者、时而是迫害者,时而担任拯救者的角色,这三种状态就是我们与自己相处和与外界相处的三种方式。在这样一个循环中我们的问题并不能被解决,亲密关系的困境并不能得到改善,亲密关系本身就成了这样一个三角状态的牢笼,这个牢笼把我们困在里面,阻止了亲密关系更进一步的发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