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流传一句话:方锦龙老师这,万物皆可吹。初识方锦龙老师是在马未都老师的一个节目上,看到方锦龙老师把一个茶杯当作乐器来吹,并且不费吹灰之力就发出优美的声音,真是被这种精湛的才艺所折倒。
有幸读到方锦龙老师写的这本《国乐无双》,让我对民族乐器有了一个非常不一样的认识。比如琵琶这一章,琵琶原来是叫作“批把”,“批”的意思是向前弹,“把”的意思是向后拨。为了跟琴瑟等乐器放在一起协调,才渐渐变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琵琶”两个字。并且我还知道了“琵琶“它居然是一个混血儿在,它的身体里既有纯正的中国血统,也有来自波斯的遗传基因。
我国的很多乐器其实都是本土与外来文化交流的产物,那我们如何区分我们的乐器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呢?在这本书中方老师给出了答案。通常,名字仅有一个字的都是本土原生乐器,比如:钟、磬、琴、瑟、箫、笙、阮、筝等;名字为两个字及以上的大部分是与外来乐器融合而来的,比如:琵琶、唢呐、胡琴、扬琴、羌笛、筚篥等。
在这本书中我还发现,原来王维是唐朝的“爱豆”呀。岐王不忍王维的才华被埋没,将纯素人王维送去玉真公主府上参加大型“选秀”,在一众青年才俊中,王维凭一曲《郁轮袍》赢得满堂彩。翩翩少年由此获得推荐,并在科考中“大魁天下”。
这是一本传统乐器科普书,也是我读到的第一本讲起乐器来非常有趣的书,读完收获颇多。今天我们能再见到这些曾经活跃于历史上的乐器,何其有幸。在深感历史绵长之时,我们也应该担当起我们的责任。那就是让古乐器再一次焕发生命的活力,把它们介绍给我们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