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被讨厌的勇气》是日本人哲学家岸见一郎、日本作家古贺史健编著的哲学著作。以阿德勒心理学为基础,采用了对话的方式围绕“人是如何能够获得幸福”这一问题展开了简单却深刻的讨论。

这本书已经读了不止一遍,仍记得第一遍让我最有感触的就是这个观点——“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因为人确实有可能一边在跟伴侣冷战,一边对同事或者其他家人笑脸相迎。

今天再读,这句话依然让我很受触动,同时也明白了这个观点背后的理由。

01.哲人是在什么时候说的这句话?

因为青年提到自己的朋友因为心有不安,所以总是闭门不出。但是哲人一针见血的指出,这是因为朋友根本就不想走出去,于是引入了目的论。

青年并不能接受这样的论断,依然坚信“一切结果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

于是举了自己在餐厅的例子:被服务员弄脏了衣服,平时从不在公众场合喧哗的自己忍不住大发雷霆。

青年觉得自己发怒的原因是被服务员弄脏了衣服,但是哲人依然分析说:这是因为你想要大发雷霆而制造出的愤怒情绪。

02.为什么哲人这么说?

因为可能会觉得讲道理太麻烦,或者就是想要用最快捷的方式让对方屈服。

因为其实跟对方讲道理,也有可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比如道歉、干洗衣服等等。

乍听之下,有点惊掉下巴,但是结合书中讲到打电话的妈妈的例子,真的是感同身受。

相信不少人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本来因为孩子不做作业或者不听话在大发脾气,这时突然领导的电话来了,我们可以立马压低声音,甚至还会在接电话前拍拍自己的脸,让紧绷的肌肉松弛一下;如果是好朋友的电话,我们可以立马跟他谈笑风生,但是一转眼看到孩子看着你,立马又能瞪圆那双露出凶光的大眼睛。

03.人的感情都是捏造出来的吗?

写到这里我在想,那是不是人的感情都是捏造出来的呢?我想大体是的。

比如愤怒是为了让对方屈服;不安是为了让对方多关注、担心;害怕是为了回避、逃避相关事情,沮丧是为了让对方感到无能为力等等。

当有了这样的觉知之后,我们就可以在不管是对方还是自己,下次某种感情出现时,分析一下其背后的真正目的,去想一想是不是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孩子易怒的背后可能是为了求得父母的关注,也可能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弱小。

我们懂了孩子的错误目的之后,就可以调整策略,给予他更多的关注,多提升他的能力,发挥他的优势,培养孩子“我能行”的感知力。

而要真正读懂这句话就是要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人是不受感情支配的。

人不应该在愤怒的支配下做出冲动的行为,因为冲动的行为结果可能是口出恶言也有可能是手出一把刀。

也没有一个人会一直是易怒体质,因为改变的前提是理解,一旦理解了愤怒的目的,就能去寻找为实现目的的其他策略了。

所以,与其去捏造愤怒还不如去捏个泥人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