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黏黏胶熊孩子”2岁10个月,因为老人没法再给看孩子的缘故,不得不让家里的“黏黏胶”提前去上幼儿园:还在穿开裆裤,一违背他的意愿就躺地上不起来、都要看着电视才能喂进去饭、午休时间忽早忽晚、晚上11点前从不去睡觉……想想这些问题头都大的不行。
选定幼儿园后,最开始的近一个月让奶奶送去上学,老人家也是千个万个不放心,送去学校后,每天搬个小凳子在阳台上看,看不到了就到楼下看,“又尿裤子了,不睡觉,不和小朋友玩……”每天下班听着老师的反馈就有种苦海无涯的感觉……
树人如树木,孩子成长过程中也少不了修修剪剪,教好孩子先做好父母,与“熊孩子”爸爸达成一致意见后,开始了漫长的“树人”过程。
约定下班不看手机,以孩子为中心,给予最多关心和关注
“熊孩子”爸爸每天早上很早起来去上班,晚上下班回来吃过饭,就什么都不爱干,抱个手机往沙发或者床上一躺,整个人秒变让人痛恨的“网瘾少年”,因为这个事儿,我们没少争吵,最终终于达成一致,不看手机,多陪孩子玩。就这样,原来只粘着我的儿子,开始黏上了爸爸,爷俩常常玩的不亦乐乎。
父子之间,真的有一种特殊的默契,很多事情在玩中就建立起来,超过妈妈说很多话,父亲的权威确立,儿子的规则意识也开始有了。
我仍然坚持每天晚上给“熊孩子”读故事,培养他早睡的习惯。
也开始向爸爸学习,不轻易动怒,允许孩子慢,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允许他偶尔撒娇不自己吃饭,对他犯下错误,冷静一分钟,再决定怎么教育。
这个时期是8月到9月,仍然是不能正视上幼儿园这件事的,说到这件事,仍然是“糊弄”着孩子的,生怕他说“我不去幼儿园”,这时候我每天送他,仍然哭的撕心裂肺。孩子奶奶说,送他时哭,但一定不要心软,送进去要离开,孩子一会就不哭了。作为母亲,我仍然感觉特别残忍,让孩子面对特别不安全感的陌生环境,面对陌生的老师因为压抑自己而不哭。
说到安全感,我反思自己,感觉和孩子的分离一直做得不好,之前每次上班离开,都偷偷走,这样也在孩子内心种下了不安全感的种子。所以,提醒后来的妈妈,吸取我的教训,安全感要在每一次的分离中培养,不要害怕孩子哭,离开的时候一定要告诉他,跟他说,妈妈要出去一下,你喝完奶就会回来,你哭,妈妈也要走。回来的时候,跟孩子说,你看,妈妈说这时候回来,就回来了吧。安全感就在这样的小分离中培养起来,这样孩子面对上幼儿园这次大分离时就不会那么难。
与老师多沟通交流,抓住敏感期,对每一个进步给予鼓励
奶奶送了一个月,我送了一个月,一直哭,每天哭。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爸爸送他,所以说,有时候妈妈和奶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放心地交给爸爸。
爸爸送他,当然是哭,说“我不去幼儿园”,和我们不同,越说不去,爸爸非常坚决地说,“不行,必须去”,哭的更厉害。以往这种时候,我们直接没法坚持自己立场了,要妥协了。爸爸坚持说,“必须去”,说了几次,发现不哭了,然后在不哭的时候说,“现在不去,我们先吃饭,吃了饭去”。孩子一看还有回旋的空间,乖乖去吃饭,乖乖去上学。
第二天、第三天……一直用这种办法,屡试不爽。一周后,不再说“不去幼儿园”,上学不哭了。
开始关心他在学校的表现,积极和老师沟通,对于爱躺倒地上的毛病,鼓励他多说话提要求,前期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两个星期的强化训练,基本改正了这个毛病。
不爱和小朋友玩,喜欢拿剪刀、喜欢把椅子歪倒钻空空……这些让我头疼的问题,原来是到了敏感期,对照这些敏感期的应对,“熊孩子”两个星期已经平稳过渡。
“熊孩子”经历了这些敏感期:涵盖了刚上幼儿园的孩子经历的所有敏感期
自我意识的敏感期( 1岁6个月-3岁)
特点:区分我的和你的、我和你的界限。
主要表现:从开始说“我的”到开始说“不”到开始打人、咬人、再到模仿他人,渐渐地孩子们有了自我意识,这时的孩子出现的最多的现象是划分我的,以便清除你的,同时通过说“不”使用自我的意志的感觉,我说了算是最重要的,如果发生不符合他心思的事情就会大哭大闹,孩子们的表现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出现的年龄2-3岁。
建议:当孩子打人咬人的时候,我们只需制止孩子的行为,对孩子来说,“打S你”只是排除的意思,不要去谴责,也不要去说教,因为那和粗野的行为是不同的,我们就让孩子不违反规则的情况下使用他的自我吧。
注意事项:不要和孩子较劲,这是一个孩子形成自我地过程.
自我意识是我认为所有敏感期中最重要的一个敏感期,因为我们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未来是不是很强大。
“熊孩子”喜欢咬人,还好我们每次只是制止他。
社会规范敏感期 2岁半-4岁
特点:开始喜欢结交朋友,喜欢参与群体活动。
建议:和更多的孩子接触。
周末天气好的时候,和好朋友约着带孩子去玩,效果确实不错。
空间的敏感期 3-4岁
特点:喜欢垒高高、三维、钻箱子、等
建议:可以多提供类似的玩具,同时可以在这个机会学习各种几何图形,对日后学习几何学奠定兴趣基础。
“熊孩子”喜欢把椅子弄倒,钻空,刚开始不知道,只训他,后来告诉他要慢慢放下,可以钻,“熊孩子”高兴坏了。
色彩敏感期 3-4岁
特点:开始对色彩产生感觉和认识,开始在生活中不断寻找不同的色彩。人类认知的发展正是从感觉训练开始的。
建议:给孩子提供多彩的颜料,及相关书籍,如绘本《小黄和小蓝》,为日后绘画兴趣奠定基础。
逻辑思维敏感期 3-4岁
特点:不断追问“为什么?”“天为什么黑了?”“为什么会下雨?”“小朋友为什么要上幼儿园?”等等。这些问题总是让家长感到应接不暇,可是孩子却不管不顾地打破沙锅问到底。当我们一次一次地给孩子解答时,孩子开始出现了逻辑思维。孩子正是通过这样一问一答,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发展了思维能力。
建议:保护好孩子这份珍贵的好奇心,如果家长不能回答的问题,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这时家里有一套百科全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时认知的速度是事倍功半的。
剪、贴、涂等等动手敏感期 3-4岁
特点:孩子从这时开始真正有意识地使用工具,这又是大多数孩子建构专注品格的最好机会。无论在教室里还是家里,只要有充分的材料,孩子们都非常乐意选择剪、贴、涂等等这些工作。从身体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孩子训练小手肌肉和手眼协调的一项重要工作。
建议:家长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提供所需的材料,并劲量不要打扰专心工作的孩子。
藏、占有敏感期 3-4岁
特点:开始强烈地感觉占有、支配自己所属物的快乐。孩子只有在完全的拥有物质并可以自由支配时,才可能去探索物质背后的精神,才可能超越于对物质的占有。而当这些物品的所有权完全属于孩子自己时,交换就开始了。与此同时,也就拉开了人际关系的序幕。
建议:给孩子提供一个独立的空间,比如一个属于孩子自己的房间或者区域。在你进入他的房间或者区域时,一定要征得孩子的同意,尊重孩子的空间。
执拗的敏感期 3岁-4岁
同自我意识的敏感期一样,这敏感期对家长比较挑战!
特点:3岁至4岁的幼儿进入执拗的敏感期,有些孩子在快3岁就提前进入这一敏感期。表现为事事得依他的想法和意图去办,否则情绪就会产生剧烈变化,发脾气,哭,闹。这时家长和老师要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和关照,也要学会一些安抚的技巧。
儿童执拗的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在建构秩序感这一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过分需求常常被认为是“任性”和“胡闹”,但我们觉得,用“执拗”这一概念来得更准确一些。儿童在这一时期常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我们并不知道它的真正原因,但我们确切知道,儿童的心理活动一定是有秩序的,当他没有超越这种秩序时,就会严格地执行它。
建议:解决儿童的执拗问题,一是要理解,二是要变通,三是要成功。
理解不是特别难,但变通需要智慧和技巧。只有变通得好,才能成功解决问题,才有随之而来的快乐。怎样掌握变通的技巧是我们一直研究的课题。
要注意的是,幼儿对秩序的要求起初并未达到执拗的程度,一开始他会不安、哭闹,随着自我的逐渐形成,他将这一秩序上升到意识层面,才开始变得执拗、不妥协。
“熊孩子”的倔强在这个时期表现的淋漓尽致,我们都是努力安抚,迅速变通,或者转移注意力,或者营造一个周围一致的环境,然后对于可以同意的事情,迅速同意,通过反差,让他意识到这件事真的不能做。
3.允许孩子看动画片,场景化教育,制定并内化每一个规则
现在很多的观点认为,看电视对孩子一无是处。但是我感觉完全制止孩子看电视,其实是一种家长偷懒的行为——因为相比完全制止,引导建立规则更费时费力。
“熊孩子”最初看电视也是毫无节制的,其实也和我们抱着手机毫无节制有关,时间不知不觉度过,而忘了孩子的身体和大脑都很容易疲劳。
自从自觉约定不看电视,我们也开始陪着孩子看电视,《米奇妙妙屋》在数学、色彩、形状等智力方面让孩子得到迅速提升,《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让孩子有了朋友的概念,《小猪佩奇》不仅让孩子懂得了秩序、按时睡觉、朋友相处,其中猪爸爸和猪妈妈的部分,也在教会父母在面对“熊孩子”的难题时父母该有的态度,最近熊孩子迷上了《猫和老鼠》,很经典很久远的,我们小时候看的动画片,但是他看的津津有味,首先有了“好坏”的意识,因为站在猫的一边,每次猫挨打,“熊孩子”总是捂上脸,不忍直视,真是呆萌可爱。
“熊孩子”也有了荣誉感,超级要强,老师说让复习数字17/18,他回到家,指着墙上的数字表从1数到100,数了三遍,三字经可以背很大一大段,古诗背过七八首,自己会讲一个故事给爸爸妈妈听……每次我假装偷偷告诉爸爸,“儿子在学校表现特别棒”,有意让他“偷”听到,第二天,更加乐颠乐颠去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