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游戏,不刷视频,不看书,不练字,也还没到锻炼的时候(通常是睡前和睡醒后),等会儿需要刷牙……今天烟抽得多有点轻微不适感,没再执着于戒烟,我不喜欢失控的感觉;几天没喝咖啡了,所剩咖啡不多是主要原因。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如果烟所剩不多我会尽快抽完,咖啡则相反。我想,大概是内心会有一种压力,坏的东西,不见得是真的坏,就是认知中觉得“坏”的就会想着尽快结束它,而自己喜欢的或偏好的则会尽量延迟它的消失,哪怕它本身并不稀奇。这一点,在茶叶上也是如此,前段时间茶叶快喝完了就干脆买饮料也不去动它,而是等新茶到了才喝完那点剩余的。
审视生活,其实我生活的构成很简单,简单以至于单调,就如果把生活所需全部拎出来,你就知道我的时间大部分是自由的,自主的,且是自己的。早上醒来,三十个俯卧撑,穿衣服,刷牙洗脸,通常这些做完我会冲泡一杯咖啡充当自己的早餐,接下来的时间我专心看盘。如果没有咖啡就泡茶替代。通常看盘的时候因为近期行情不好,我就会找些事儿来分散注意力,比如嗑瓜子,比如玩游戏,还比如抽烟。上午收盘是十一点半,收盘后煮饭,去菜市场买菜,买菜回来后,洗菜,烧菜,吃饭,洗刷碗筷。一切忙完,差不多又到了开盘时间,接着看盘,期间依旧是烟和茶,偶尔我会听一听音乐,又或者找个什么书念一念,也可能是刷一刷视频之类的。行情不好的时候为了避免过度影响心情我只敢时不时地看一看盘。到了下午三点收盘后,我会尝试记点笔记,又或者练练毛笔字。毛笔和墨水都是朋友的,这个是之前没有的。近期也没有怎么练毛笔字。其实我都不知道写什么好,没有练字的意思,也没有什么值得书写的价值,或者说我本身没什么文化,既无法背诗词,也记不住啥名言警句,甚至连成语啥的我都并非十分清楚,至于看了那么多书,或者说看过那么多书,难道真的一点记忆也没有吗?这个很难讲,通常是在需要用到的时候会记起些只字片语,然后我只要知道在哪能够找到(通常都记得),接着就翻找到就行了,所以,我基本没什么好写的。长长在这一点上则要有针对得多,他会找一些字帖,找一些自己记忆中或看到的好的句子按图索骥去找到相应的字帖。除了这些,看书,游戏,刷视频,听音乐,这几乎占据我大部分时间,抽烟和泡茶则间断地穿插其中。到了下午吃饭流程一样,晚上泡脚,然后漫长的时间通常会和长长玩游戏,又或闲聊些什么……这样的日子反反复复,不断循环往复,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厌倦了。
我不喜欢被控制的感觉,哪怕我并无什么重要的事儿安排。
我当然可以找到各种打发时间的法子,无非是阅读,游戏,又或者看电影或刷剧,还可以是记记笔记,偶尔朗诵几句,或者运动运动,有时也上阳台晒晒太阳吹吹风。其实都没有什么参与感,因为是冬天,更因为我怕冷,再就是我并不十分认同我的生活,包括构成我生活的这些。我不确定我想要的是什么,不过是逆来顺受惯了,独处惯了,自己一个人自娱自乐惯了,所以会让自己去试着接受点什么,有时也厌倦。比如聊天,比如写东西,还比如刷剧,看小说或记笔记,乃至于泡茶和抽烟。就只是找不到更好的方式,好像这样也可以。
所以,有时我不明白到底是我在混日子还是被日子给混了。
当然,我周围朋友还是有几个,他们的生活我并不确定他们是否认可。如果说投资赚钱,然后赚钱后如何如何,又或者是工作赚钱养家,其余时间忙里偷闲如何如何……再就是我们的谈资,无非是游戏,或者是相互吐槽,还可能是家庭之类的,包括赚钱之类的,偶尔也谈谈其他同学,谈谈自己的经历等等。似乎都不需要怎么行动,也并无什么价值,更谈不上什么成长或进步,就是一种消遣和联络感情。像是放松的一种方式,不至于让自己如何严正以待,也不需要如何小心翼翼或多么认真对待,就做自己却又好像没有自己。过去曾经有段时间我连这个也没有,既不想参与其中,也不想去表达或分析,又或多想。似乎没有消息就当是他们都过得很好,如果有什么消息似乎也插不上手,毕竟我一平如洗、一无所有且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是少操心得好,再就是聊得多了就觉得无趣,翻来覆去,来来回回,不会有什么改变,也不需要改变什么,就还不如独自泡茶,独自思考,独自做着自己的事儿。
偶尔也会想起以前的事儿,我感觉到羞耻的事儿,通常是我醉酒后干的蠢事,这让我十分厌恶甚至恐惧。我多少还是虚荣,清高,虚伪,乃至于偶尔也渴望优越,然后是认同和肯定。如今不再喝酒了还是有点不敢面对,或者说,恰恰是因为无法彻底地与过去割裂开来,于是把现在也搞得有点不安宁。有些事兴许压根不会有什么影响,可在心里还是会反反复复咀嚼,归根结底,还是会有一种潜在需要,自我认同感的需要。即渴望成为重要的人,渴望做重要的事儿,渴望能够与人联结后依旧是重要的。
骨子里,那些人、那些事儿压根无关紧要。我是说,最重要的都在身边或他们在哪都依旧重要。但还是会有困扰和干扰。就像过去走过的路,成长的经历,所具备的经验,乃至于过去的思想,感受,记忆,乃至于无关紧要之人的评价。我想尽量将这些清理出去,尽量做个“狠人”,不要拖泥带水,不要患得患失,更不要活得那么卑微,廉价,乃至于优柔寡断、郁郁寡欢。已经在尝试着在走出来的路上了,我有这种预感。
是的,坦白的说,当你在求什么的时候,当你在怕什么的时候,当你在意什么的时候,那么,认知就会受限,行为就会受限,思想就会受限。所以,想要股市赚钱的人就很难真正了解市场,有求于人的人就容易卑微和心虚,想爱的人就压根不是缺爱而是没有爱的能力,要想真正做到从容,镇定,自信……我是说,未必是这样的关系,很多所谓的因果压根不成立,很多重要的事儿压根更具体、细节、微小。我是说,恰恰是因为“穷”且自己认为自己“穷”,然后不断把自己放在“穷”的位置上,这样去生活,去产生这样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还要求自己去适应,去接受,乃至于为了它去改变。归根结底还是追求“术”的层面,因为“穷”并无实质,而我们却强行将它与物质挂钩,乃至于与思想挂钩最终也依旧是为了物欲或某种替代品。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很多人理解的能力,实力,本质,或是关系,又或技巧或条件或技术等。很多人都把认知复杂化也简单化了。言外之意是,好像不去思考什么就相当于没有脑子,于是有了什么就恨不得它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面对任何什么都能用上,最好是无所不能……唯独不能转换过来: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具体分析具体办法,具体办法具体执行标准……也就是常说的一套一套的。
或者说,和而不同。也就是说,相对于每一个人自身自然不同。很少人敢于承认这一点,就像很少人敢于承认自己,乃至于不敢承认自己不同。
我是说,恰恰是我了解了什么,我喜好什么,我恐惧什么,我“不得不”什么,然后我就越想控制它们,好像只有控制了才不会干扰我,我唯独没想过它们也有自己的位置就像我亦有自己位置,其影响力,其影响范围,其有效作用,并非无所不能,也非要无所不能。大概是一种盲目的自信,同时自信就有不自信的体现,非缺乏而越想要,而是越想要反而显得缺乏。若是要彻底解决,最好就是平常心视之。即无自信也无不自信,既无控制也无不控制,既无我也是我,并不需要如何去定义自己,就像我们所有的看法、观点乃至于认知,它们本身不过是经由我们塑造和双向塑造的结果,可随着渐久而深越发根深蒂固,继而似乎无可逆转。然而,真的如此吗?似是而非。
大概这就是所谓的“过与不及”的辩证吧,实则并没有这样的标准,如果是自己去设计标准,如果非得按照自己标准,如果非要追求什么标准,大概标准形同虚设,不过是此一时彼一时的动心起念罢了。
就像今天这篇,原本我只是觉得要写点什么,又好像什么都不值得一写,于是,动笔写了写什么,一句接一句,一段接一段……我并不想给它取个什么标题,它依旧自有其标题。不过是,我强行给它一个似是而非的标题。
我是说,谢谢你来看我,这平凡人的平凡的一天,也许是过去的很多天,也许未来如是,但,不予置评,不去预设,更不要强求什么,就顺其自然吧。
以上,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