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时代

以前认为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后来扩展到黄河、长江的两河文明。考古发掘告诉人们中华文明是多元的。五帝时代通过战争和社会治理手段,打通地域隔阂,产生天下共主,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有1千年的历史。


五帝是哪五帝有多种说法,其实五帝并不是一种实指,而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五帝并不是具体的五个人,而是五个时间段叠加成的一个时代的符号。


五帝时代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黄帝阶段、颛顼帝喾阶段、尧舜阶段。每个阶段3百多年。


一、黄帝阶段

五帝时代最初是万国争雄,后来产生了若干大英雄:炎帝、黄帝、颛顼、共工等。相传黄帝和炎帝是兄弟,父亲是少典。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在陕西岐山一带活动。炎帝统治渭水一带。两人向东发展,在中原地区黄帝偏于黄河北面,炎帝偏于黄河南面兼有山东地区。山东原来是东夷集团的地盘,于是炎帝和东夷族首领蚩尤发生了战争。炎帝战败退出山东,向黄帝求助。黄帝最终在涿鹿之战中大败并杀死蚩尤,控制了中原地区的大部分。同在中原地区的黄帝和炎帝产生了矛盾,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帝退出中原地区,退居长江中游地区。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第一次被称为天子。黄帝做了两件事:1、中央机构的建设,选拔雷厉风行的、全力以赴的、关于为天下先的、胸怀大志的人。2、地方监察机构的建设,对万国的英雄进行必要的监察。


二、颛顼帝喾阶段  

神州大地进入大洪灾时期,以治水闻名的共工氏的地位提高了。出现了共工和颛顼、帝喾争帝位。共工因只顾争权夺利,没有精力治水,最终失去了民众,也失去了争帝位的资格。颛顼进行了宗教改革:将人人可以通神,人人可以为巫改为只有天子才可通天通神。政治和巫术的联姻,加速了国家建设的进程。帝喾贤明统治,进一步完善了禅让制度。


三、尧舜阶段

洪水泛滥的高峰期。经过共工、鲧、禹几代人的努力,终于渡过了这一劫难。尧在位期间,选拔有德之士继承帝位,最终将帝位禅让给舜。尧命鲧治理洪水,但鲧失败后被处决。后又命禹继续治水,最终成功。舜在尧的禅让下继位,成为帝王,继续推行德治,命禹继续治理洪水,禹成功治水,使百姓安居乐业。舜最终禅让帝位给禹。



本章问题:

1、五帝时代没有文字,五帝时代的事件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1)人们通过口头讲述、神话传说和故事来保存历史记忆。这些口述传统经过一代代的传承,逐渐形成了关于五帝时代的历史叙述。

(2)现代考古学通过发掘遗址、文物和器物,揭示了五帝时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这些实物证据为研究五帝时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3)虽然五帝时代没有文字,但后来的朝代(如商、周)以及汉代的文献(如《尚书》《史记》)中记载了五帝的事迹。这些记载虽然可能经过后人加工,但仍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信息。


2、五帝是具体的五个人吗?

不是,举个黄帝的例子。黄帝为了部落更好的发展,开始向中原腹地迁徙。那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要去向何方,并且他们举族迁徙,也没有交通工具,走不了那么快。迁徙过程中和炎帝、蚩尤还进行了战争。过程可能需要上百年,这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史学家也发现有关黄帝的记载时间持续有几代人的时间。因此黄帝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可能是一种对首领的称呼。


3、禅让制是真的吗?

禅让制产生是有特定的客观条件的,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没有人愿意主动把既得利益拱手让人,那么禅让制必然是逼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

(1)禅让制是建立在君主后继无人的前提下

不管是尧传舜,还是舜传禹,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尧的儿子丹朱和舜的儿子商均是不适合继承帝位的。

(2)禅让制只是家族内部的资源优化二次分配而已

禅让的范围是也不是真的以任人唯贤为标准的。事实上,他们其实都是黄帝的后代,是有很近的血缘关系的,因此即便是让贤,也只是让给家族内部亲人之中的贤人。比如,尧是帝喾的后代,舜是颛顼后人,颛顼又是帝喾的后人,大禹也是颛顼的后人,所以,让来让去,跟外人有什么关系?

(3)也有文献记载是武力逼迫的

《竹书纪年》记载:舜囚尧,后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也就是说,舜的继位并不是和平的过渡,而是一场政治阴谋。舜为了夺取帝位,不择手段的将当时的部落首领尧囚禁起来,并且将丹朱堰塞,让两个人再也无法见面。

《韩非子·说疑》中记载:“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将尧、舜、禹之间的权力转移描绘成激烈斗争的结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