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系列随笔〗
《林则徐虎门销烟可歌可泣》
作者:茅永辉
1840年6月爆发的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这场战争是以英帝国主义向中国大量输送鸦片为先导开始的,而直接的导火索,则是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位于今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当众销毁鸦片的历史壮举。
鸦片,俗名大烟,又名阿芙蓉,是一种吸食容易上瘾,具有麻醉性的毒品。它是用一种叫罂粟的果实制成,出产于印度和中亚细亚。唐朝时候,阿拉伯商人把它带到中国当作药用。后来,葡萄牙人和荷兰人把鸦片的吸食方法传到中国。
到了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吸食鸦片的人,据统计有200万之多。 那时,中国还处在闭关锁国的时期,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则迅速崛起。
在18世纪中后期兴起工业革命的英国,在当时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水平,而拥有庞大人口资源的中国,正是英国梦寐以求的潜在市场。因此,英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开始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英国人先把纺织品输往印度,然后把印度的鸦片输往中国,再从中国把茶叶、生丝等输往英国,英国人在这种三角贸易中大获其利。由于鸦片输入的急剧增加,中英两国的贸易地位完全改变,英国由原来的入超变为出超,中国却恰恰相反,并且造成白银大量外流。
而鸦片的大量输入,象瘟疫一样,极大损害了吸食者的健康。 人们痛斥鸦片为“妖烟”,鸦片趸船为“妖船”,鸦片走私贩子为“番鬼”,各地掀起一次又一次的搜缴鸦片、反对鸦片输入的爱国斗争。
当时的湖广总督林则徐,目睹鸦片毒害“渐成病害国之忧”,毅然站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立场上,坚持反对清政府内部的妥协派,主张采取得力措施,严禁吸食鸦片,反对鸦片输入,向英帝国主义进行坚决斗争。林则徐,由此成了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
林则徐,字少穆,福建侯官(时属福州府)人。少年时代,博览群书,对岳飞、文天祥这些民族英雄十分钦佩,立志将来为国家做一番事业。他13岁考中秀才,20岁中举人,27岁考中进士,入翰林院,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他书写了一副对联,经常告诫自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于仞,无欲则刚。”他为人正直,办事认真,关心群众疾苦。曾先后在苏、陕、鄂、豫等地任按察使和布改司,为群众办了很多好事,被誉为“林青天”。
1838年10月,林则徐向道光皇帝上了一个奏折,从鸦片使白银大量外流,引发财政危机;腐朽国家统治机构;削弱军队战斗力;危害民众身体健康等方面,阐述鸦片输入祸国殃民,痛彻陈言:“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御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道光皇帝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采纳了林则徐的奏议,并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去广州查禁鸦片。
1839年1月8日,林则徐离开北京。在赴广州途中,他根据掌握的情况,密令广东方面逮捕了61个勾结英商走私贩运鸦片的内奸。一到广州,即明察暗访,收集群众反映,甚至通过学校“考试”的办法,让学生们将所知道的官兵受贿走私以及烟贩的活动情况,一一写出来。就这样,林则徐通过各种办法,查明了走私贩运实情,严惩了一批贪赃枉法的官吏和烟贩子。紧接着,林则徐发出通告,命令外商报明所存鸦片数量,限三天缴出,并要求这些人写下“永不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收,人即处死”的书面保证。他明确告诉那些走私贩运鸦片的外商:“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禁烟期间,林则徐还曾书面照会英国方面,质问其明知鸦片有害,在本国国土上包括伦敦、苏格兰和爱尔兰等地都不产鸦片,严禁国民吸食,但却在其管辖的印度种植鸦片,批准国民在中国进行鸦片贸易。林则徐严正要求英国政府去除印度的鸦片,并通知对方,中国已经通过《钦定严禁鸦片烟条例》,全面禁烟,迫使英国国民放弃鸦片贸易。
在林则徐各项严密措施之下,代表英当局的驻华商务监督再无计可施,烟商们再休想抵赖敷衍,被迫交出鸦片两万余箱,共230多万斤。
1839年(道光十九年)6月3日,虎门海滩,人声鼎沸。下午二时,林则徐登上庄严的礼台,坐镇指挥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一队队打着赤膊的工人和士兵,把收缴的鸦片箱扛到两个大池子边,还运来一担担石灰和一包包盐巴。接着,将盐巴和切碎的鸦片抛入池中,借涨潮放海水入池,再把大批石灰倒入其中,进行搅翻。霎时间,石灰溶化,池水沸滚,浓烟冲天而起,弥漫海滩上空。经过反复搅拌,鸦片化为渣滓。至6月25日,进行了23天的虎门销烟胜利结束,外国走私商交出的鸦片被全部销毁。
史学界普遍认为,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开始勇敢面对外来侵略和毒品犯罪的挑战。林则徐的这一壮举,不仅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也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崇高的声誉。
然而,早就蓄谋侵略中国的英帝国主义,却借口虎门销烟一事,于1840年6月,派大批军舰,从印度开到广州附近海面,封锁广州,开始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我方早有准备,壁垒森严。林则徐率领广大爱国军民,在陆上持刀杀敌,在水上奇袭火攻,有的英船被焚烧,有的英船被围困,断绝了粮食和淡水,陷入非常狼狈的境地。
英军攻不进广州,又进犯厦门,被闽浙官兵英勇击退。7月,狡猾的侵略军窥察到中国其他沿海防务空虚,移兵北上,攻陷浙江定海。8月,直逼天津,威胁北京。直隶总督琦善等一批妥协派,便趁机大放厥词,稟奏道光皇帝,把战火的根源归咎于林则徐禁烟,鼓吹英国的“船坚炮利”,中国难于取胜。
道光皇帝听了妥协派的谗言,于1840年10月,把林则徐撤职查办,同时派琦善去广州主持事务,和外国人进行交涉。琦善等坚持不抵抗,任由英军长驱直入。1842年8月,签订了《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港口,割让香港,赔款2100万元。这是近代史上,第一个强加给中华民族的巨大屈辱。
1841年,林则徐无奈离开了反侵略斗争的前线,被发往新疆伊犁充军。在途中西安,他与夫人吟诗话别:“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静之。”表现出一个爱国者以身许国、不计个人荣辱的崇高气节。在新疆三年,他不辞劳苦,走遍天山南北,纵横行程三万里,率众开辟水源,挖通沟渠,在茫茫荒漠开垦农田三万余顷。
1845年,林则徐被召回北京,又出任陕甘总督、陕西巡视、云贵总督。任云贵总督期间,一视同仁处理民族问题,使西南边境得以安定。1849年冬,林则徐告老还乡。同年末,在广东潮州普宁县逝世,终年65岁。
据考证,林则徐是被暗害致死。洋商害怕林则徐日后再起,就用重金贿赂了他的厨子。林则徐是喝了厨子送的放入药物(巴豆)的早餐,因而腹泻不止,一病不起。林则徐临终前已发觉自己被洋商所害,所以大呼“星斗南!”福建方音“星斗南”与“新豆栏”同音。以后有人在悼念林则徐的诗中写道:“伤心新豆栏犹在,竟死奸民一寸香!”在广州十三行,有一条街就叫“新豆栏街”。
林则徐一生,道路坎坷,饱经风霜,含恨而死,但他那坚持禁烟,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业绩,却是永世光芒四射。新中国成立后,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上有8幅巨型主题浮雕,其中的第一幅就是虎门销烟,画卷壮丽,可歌可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