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心情不好便买了一箱书,结果看了两本言情之后最近又刷了一波韩剧和综艺,就把书闲置下来了。
在网上看到董卿的一段采访,她提到了这本《愿你慢慢长大》。
书中有一段刘瑜写的话我很喜欢: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
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我觉得我很庆幸,虽然我的运气一直不太好,但是我觉得我够努力,更庆幸的是,我被很多人爱着,我虽然时常感到孤独,但感谢我的家庭把我培养的慈悲和宽容。
作为年轻人,我大概处于人生青黄不接的阶段,谈婚论嫁也可,但也似乎早了点,自己也还是个孩子;但若说自己是个孩子,又早就成年是个大人了。但看起教育孩子的书,又显得有些吃力和不理解。我跟我的家庭存了很多对立的无法共存的观念,在教育这件事上也存在着很多独特的看法,所以在他们再三要求我考一张教师资格证的时候我再三表示了拒绝。
我不怕教不会孩子,但我怕对他们的未来的人格和对学习的态度负责。
上个月我在去无锡的火车上遇到了一对母子,孩子大概四五岁的样子,活泼好动。年轻的妈妈买了过道的座位,但是小男孩却想坐在窗边的位置,虽然还没发车,座位也空着,但妈妈却也没有顺了孩子的心坐到窗边去。后来孩子一直闹着,妈妈只好跟孩子说等这个座位的人来了我们再跟人家换。
后来直到我下车了那个窗边的座位还一直空着,而孩子也一直在闹着要坐到窗边去。后来我跟我爸说起这件事,我爸觉得这位年轻的妈妈做法没错。但是我的想法是,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孩子要遵守社会规则呢?妈妈买到的既然已经是过道的票了就只能遵守规则而不去霸座,那为什么就不能告诉孩子这个道理呢?如果孩子上了学,他也会有自己的专属座位,是不能随随便便坐到别人那里去的。再从对方来说,我一般习惯买窗边的位置,如果有个小朋友说要跟我换,看在他是孩子的份上我也会同意,但是毕竟自己是订了座位的,于他人满足于自己之不悦,于己之悦难渡他人之目光。
你说跟一个孩子有什么好计较的呢?也便不好发作,这时候又会觉得家长不太会教育小孩了。
不过我爸听了我这番言论还是觉得我挺浅薄的,毕竟我还小,没带过孩子,有些狂妄也可以理解。
还有一件说到家庭教育让我挺痛苦的一个事儿就是父母过多的干涉。我们上一辈父母大多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用来培养儿女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是个风筝可以时常拴在身边不要飞的太远,都可以理解。于是越是理解,我越是痛苦,到最后不惜反抗要挣扎出牢笼看看更广阔的世界。要干涉学业,要干涉工作,要干涉感情生活,恨不得一切都顺了他们的心思来,稍有忤逆就是不孝,就要断绝关系。
我挺痛苦的,真的。
作家庆山写了一篇《我们彼此的人生是独立的》,也许作家想的更通透吧。
我也曾想过承欢膝下,但我更想让他们老有所依,也许父母一辈子省吃俭用为了供孩子上大学,最后却没什么出息的啃老,说实在的,这投资挺不值的。小城市或许有小城市的温暖,但年轻人确实不该失了闯荡的野心和血气,但每个人也都有每个人的选择嘛。
我无法希望我的父母能在过去四五十年的思想里再接受更崭新的想法,毕竟他们在培养我的过程中已经伴我成长了二十多年。我还有精力去追逐日新月异的爆炸时代,而他们逐渐力不从心。我很感谢我的父母尚且开明,虽然他们确实希望我能留在身边,他们期待我的仅仅是身体康健,衣食无忧。
我的朋友圈里有80后90后的家长总晒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一起游乐,一起学习,一起做饭,我希望他们不要再发了,过度的陪伴会造成孩子妈宝人格的依赖,哪怕现在确实竞争很激烈,也请让孩子自由的成长,在不攀比的环境里从容的长大。
我记忆里的童年也没有那么欢乐,也有很多拘束,如果能重来,我希望我可以拥有个无法无天的童年,哪怕比别人落后一点也好,努力的人终究还是会努力的。
最后,看过一则很经典的对话:
宝宝你几岁?
“三岁。”
那爸爸几岁?
“爸爸也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