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世国宝,《晋书》中的一封千年情书
公元376年,东晋太元元年,《晋书》记载了中书令 (政务院总理) 王献之一段没头没脑的话:
>”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
>常苦不尽触额之畅。
>方欲与姊极当年之匹,
>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
>诸怀怅塞实深,
>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
>俯仰悲咽,实无已已,惟当绝气耳!”
到时正值东晋世家门阀当政,王,谢,庾,桓四大家实力最强,其中又以王谢门第最高。他们为了争夺东晋的朝政大权,互相联姻,争斗不休,连皇帝也奈何不了。作为东晋简文帝的驸马爷,行政首脑中书令的王献之,突然写了一封没头没尾的私信,在当时混乱的世家政治下,顿时引起了高度关注。大意如下:
“我和你生活多久都不会生厌的,
即便是年复一年的看着彼此,
也可以当作成一日之欢。
只是遗憾我们不能尽情享受
彼此额头抵着额头的亲密时光,
正想着和阿姊成双成对,白头到老,
哪知命运如此不济,竟然分离到这个地步!
实在是让人伤心惆怅啊,
现在还有什么样的办法和理由
才能日夜见到阿姊呢?
我只能仰首低头悲叹呜咽,
实在是没有办法啊,
要跟你见面,
只能等到我断气罢了!”
这封信,言辞极尽哀痛,其实是王献之写给表姐郗道茂的一封情书!
东晋初期,郗鉴担任朝廷司空、太尉等要职,苦心经营数十年,使郗氏崛起为名门望族,王谢庾桓亦不敢小觑。郗氏兴旺之时,直接到王家挑女婿,选中王羲之作为女儿郗璿的东床快婿,一时风光无比。
王羲之的七个儿子中,最杰出的是第七子王献之,人称“七郎”。从小风流蕴藉,为一时之冠。他书法神妙,与父亲并称“二王”。王羲之小楷有《乐毅论》,王献之有《洛神十三行》;王羲之有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王献之有载入史册的行草——情书《奉对帖》!一点不逊色于王羲之。
他曾与兄长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谢安,两位兄长多谈世俗事,王献之只随便说了几句问候寒温的话。离开谢家后,客人问谢安:“都说王家兄弟出色,你觉得哪个最好?”谢安说:“最小的那个好。”客人问原因,谢安回说:“大凡杰出者少言寡语,因为他不多言,所以知道他不凡。”
连东晋孝武帝也把王献之当成选婿的标准。他叮嘱替皇家物色女婿的人说:“王敦、桓温算什么东西?一旦得势,就要干预皇家的事。你替我选女婿,就拿刘真长(刘惔)、王子敬(王献之)做标准就最好不过了。”
可惜王献之早就心有所属了。他有位青梅竹马的表姐郗道茂,比王献之大一岁,长得美丽贞静,到了婚嫁年龄,王献之赶紧央求父亲去求婚。王郗两家一看,门第相配,小儿女又感情融洽,很快就给他们办了婚事!王家作为当时的名门望族,家有大量的田产庄园,生活富裕,夫妻两个人都淡泊名利,于是流连山水,潜心书法,做了一对世人眼中的神仙眷侣。
但王献之并不知道,由于东晋孝武帝的大力宣传,皇帝的妹妹新安公主早就暗恋上了他。
而当王献之和郗道茂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时,朝政却发生了不少变化。随着北府兵兵权逐渐被桓温所控,郗家逐渐没落,朝政落在了桓家手中,东晋孝武帝为了拉拢桓温,就把新安公主嫁给了桓温的儿子桓济。没想到桓济欲篡兵权,失败后被贬,新安公主趁机与桓济离了婚。
摆脱了政治婚姻的新安公主,这下子自由了,她要追求自己的真爱。郗道茂与王献之婚后有一女,名玉润,不久夭折,后无所出。新安公主认为机会来了。她央求太后,让哥哥东晋孝武帝下诏,让王献之休妻,把她嫁给王献之,理由是郗道茂没有生儿子。
唐寅·《王献之休郗道茂续娶新安公主图》
王献之和郗道茂的清净日子就此打破。王献之深爱郗道茂,为了拒婚,用艾草烧伤自己双脚,自称身体有疾,不能娶公主。新安公主铁了心,瘸腿我也嫁!王献之只能忍痛休了郗道茂。
可伶的郗道茂,由于公主的插足,成为了东晋门阀政治中的牺牲品。这时郗道茂的父亲已死,郗家已经没落,离婚后的她只好投奔伯父郗愔的篱下,再未他嫁。
在王献之的心里,郗道茂的一颦一笑占据了他的心,想忘也不能忘,她离去越久,他愈发沉湎在怀念中不能自拔。
因为是表亲,所以两家还有礼节上的亲戚往来。虽然已不能见面,但偶尔还能通过信函传达问候。
于是王献之写下了这封在书法史上堪称妙绝天下,荡气回肠的情书,表达了自己对郗道茂深深的思念之情。此信无头无尾,没有落款,史称《奉对帖》。
不知道郗道茂是否看到这封信,历史没有记载。按照后人推测,《晋书》如此郑重其事的记载这封信,并且这封信书法造诣极高,在当时的世家中,影响较大,作为郗家成员的郗道茂应该看到过这封信,不知道她看到这封信的心情如何!离婚后的郗道茂,生活凄凉,很快便郁郁而终了。
王献之《奉对帖》
新安公主嫁给王献之后,住在王家的乌衣巷,王献之待她也不错,可是她也没能生下儿子,生了个女儿叫王神爱。后来王献之纳了个妾,名叫桃叶,
王献之爱桃叶甚笃。曾为之迎送到渡口,至今南京城里还有个叫桃叶渡的地方。王献之为桃叶作歌曰:
>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
>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这首《桃叶歌》,更像是为郗道茂所作。在王献之的眼里,桃叶的身上有一点点你的影子。他在送别的桃叶渡,迎接的不是桃叶,而是那永远回不来的郗道茂。
公元386年,43岁的王献之走到了生命尽头。据《世说新语》记载,临终前,做法的道士为王献之祈祷,问他这辈子有何得失,奄奄一息的王献之回答道:“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驸马,中书令的官职地位,超越父亲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在王献之的心中,都不值一提,最后能想起来的,唯有一生的挚爱——郗道茂!
读史至此,不觉泪流满面。正是:
奉对积年泪阑珊,
多情公主亦枉然。
驸马中书非郎意,
唯忆阿姊隔云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