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津回来后,曾国藩受到身心双重打击。从其书信和日记中看出,曾国藩的身体健康情况实在很差,也许就是在这样的打击折磨下,他还处处反省自己,最后的几日,安排如常,并没有休息,躺在那里养病。虽然一生为病所困,却也走得安详,有句古话说:人走得安是积德的果。
反思自己,从小对儒学多有误解,觉得孔孟之道极为迂腐。而一直到了前几年,看缠师的评论语,才重新审视这个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瑰宝。而曾国藩正是这个达到君子境界的近代接近完人。他熟读史书,通晓理学,又极具深远眼光,那时公派留学生去学习先进。
用书中的两段话做结束:
曾国藩身上的儒学精神,是有活力、有弹性、有容纳力的。和那些愚顽浅薄的官僚不同,他掌握了儒学的真精神。他说:“学于古,则多看书籍;学于今,则多觅榜样。” “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所以,在清朝士大夫中,他这个理学名家是第一个对洋人平等相待的人。他兴起洋务运动,开西学东渐之先河。在当时的气氛之下,没有大眼光大见识是不可能做到这些的。
就在儒家精神世界崩溃的前夜,曾国藩这个最后的精神偶像出现了,好像是儒学这位长寿老人临死前的一次回光返照。传统的人格之美集中在曾国藩身上,在风雨飘摇的末世做一次告别演出式的呈现,绚烂而又凄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