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邦,帮天下!
第一章心性教育
心性教育即是自我认知的教育。自我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以及如何以自我的认知方式认知世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宇宙观,了解本体与现象的开出关系的认知与证悟。心性教育解决人与自我关系的认知与证悟。
一、心性教育是教育根本
教育是自性的开发与变革的过程,也就是将人类自性中潜具的功能开发为显具的功能,于开发中,建立对人生与宇宙的正确的观念,和观察认知的方法。心性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对自性的证悟,包括对:身我、名我、真我与大我的认知;了解一元、二系、四维、八度的心性结构;了解四境的内部结构与四念的外部知识的形成结构。
(一)、自我四分位:即身我、名我、真我和大我。
大我是一切众生的同一本体,是最高的自我;真我是大我的开出似本体,是生命显现的全息分位;名我是意识形态的自我,包括我的观念、思想、情感、信仰等等;身我是肉身的生理意义上的自我。
四个自我的关系如同计算机的信息开出影像的关系:大我相当于网络母盘或光盘;真我相当于我们从母盘上下载到我们的计算机里的信息;名我相当于我们的计算机的读取格式;身我相当于屏幕上开敷出的影像;大我是所有的计算机都共用的,但是大我是如如不动的,每一台分位计算机的影像开敷并不影响母盘。大我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大我在宇宙大爆炸的瞬间就形成了,或者在宇宙大爆炸之前就预设了。老子说:“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即在造化的前面就预设好了。印度人称之为梵、真如圆觉,西方人称之为本体或上帝,中国人称之为道。道与真如圆觉合一,成为中国禅学,中国禅学即是通过身我开发名我,通过名我开发真我,通过真我彻见大我的过程,也就是中国心性自我开发的总过程。“因身设教”就是利用身我、名我开发真我、大我的过程。
(二)、开出过程是开发过程的反过程
老子曰:“反者道之动。”我们认知、运用道的过程与道开出德的过程相反,是向大我回归的,是内观的过程。如果我们研究和实证中国禅学的本体开出现象的学说,我们发现,中国佛学的自性开敷现象的描述与计算机从信息开敷图像的过程是完全一致的。本体开出现象是沿着一元二系四维八度展开。一元即是本体,本体即是能量信息。本体自具能知与所知两个系统,即自具开出结构和读取结构,是一体的两面。两系自具四个分位维度,即能知自具智识两个维度,所知自具性相两个维度;能知的识维度对应所知的相维度,能知的智维度对应所知的性维度;智维度直接读取信息能量,识维度读取时空影像;识维度共有十个,即十识,智维度有五个,即五智;十识即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阿莫罗识和圆觉识,前五识是身我,意识与末那识是名我,后两识是大我。
每一个识智维度有八个开敷与读取分位,即: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总性相、别相、共相、个相;相分、共相、别相属于身我,见分、个相属于名我,自证分、总相属于真我,证自证分、总性相属于大我;在五智认知与读取中没有相分、别相;在身我、名我态,五智为潜具;十识后四潜具,十识自证分、证自证分潜具;十识见、相二分自具内读取与外读取格式,对外部世界现象的读取是外读取格式,自内现象的读取为内读取格式;人于醒时使用外读取格式,人于睡眠使用内读取格式;外读取可控显具,内读取不加训练不可控,时隐时现;西方科学为前六识见分相分的开发与运用,于大科学家和艺术家自内见相二分(初禅)有所开发与运用,印度婆罗门教与佛教,以及中国禅学是后四识与五智的八分位开发与运用;每一识都有无量层次,依此开出与读取的世界就有无量层次,人类和众生于先天和后天的作用,只能在既定的开发层次上被锁定,就如我们只会计算机的文字读取与开敷格式,我们就只能读文字,电影、音乐我们就读不出来一样;心性教育就是将潜具的自性功能一一打开,成为显具,使显具的功能的层次打开,呈现无量多重的世界。
(三)、了解现象世界的层次是教育实施的基础。
本体通过能知、所知二系开出现象世界,于现象世界的影像有四个层次,现象世界的认知即在此四个现象分位上进行,教育的实施也是在此四个现象分位上进行。现象的四个分位是:性境、独影境、带质境、余影境。
性境是能知与所知的见现速差流注的影像,是非概念、非理念的直观境;独影境是自性的自内读取与内开敷格式产生的自内影像,如梦中影像;带质境是在性境之上加入了概念和理念的影像,性境即被有观念的认知锁定在特定的视域里;余影境是外部和内部影像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的境界残留,有深度残留进入阿赖耶识,也有模糊残留,还有遗忘失念,禅学称之为“忆念”。我们所知的一切现象都具有这四个分位。
就人类对现象的认知而言,我们往往被锁定在带质境中不得解脱,如你看到一颗白菜,你的第一反应是用于食用的植物,白菜是个概念,用于食用是个理念,这就成为“此物”的一个锁定维度,“此物”在白菜、食用之外的无限维度就遮蔽了。因此,教育就要将概念、理念的遮蔽打开,从而呈现出性境的无限维度来。
就独影境而言,人类于既定心维模式下是不可控的,自内独影境是认知的有效途径,但是内观的见相二分格式开发不完整,则独影境难于可控升起,只是偶尔碰到,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的灵光一现,即是独影境一时升起;通过心性的训练与开发,独影境可以因内根的启用而自在升起,因此,教育的心性开发亦指将内根读取、开敷功能开发出来,自此会生发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就余影境而言,人类会产生失念与存留的现象,现代教育中有关于记忆开发的实践,即是针对忘记的现象,人类之所以忘记是因为心性记忆功能没有得到正确的开发;于婆罗门教和佛教里,通过训练,人们可以记忆几百万字的经典毫无差失,是因为自性中的忆念功能得以全部开发;而忆念开发的关键是余影境转化为自内独影境,并由内根调取和读取,禅者的记忆就像照相机一样,将外部余影境影像直接摄入到自内独影境里,因为禅者的内根得以开发,运用时以内根直接读取,也就是过目不忘的功能,所以,禅者背书时,相当于有一本书在他的眼前,他照着读;严格讲只要行为不是无记行为,都会留下余影,并对后来的行为构成影响,但是,在余影调出时有意识的闭锁作用,就会形成遗忘现象,西方称之为潜意识,潜具意识不能调取为有意识态,就是遗忘现象,所以,提升记忆的根本是通过教育开发自内读取与开敷格式,以及打开第六意识的选择性闭锁。
(四)、“四念”与知识建构、解构的能力
当现象境界升起之后,人们开始在现象之上施设认知体系,即对现象进行认知,于此人类形成四念:即,净念、观念、概念、理念。
净念只是纯粹的现象,此时不加入任何概念与理念;观念决定现象净念的升起,但是观念有先天与后天的分别,净念是在先天的观念上升起的,是能知与所知的先天速差决定的。
观念的先天性指的是与生俱来的既定心维模式的能知、所知的见现速差,先天观念就是与生俱来的读取与开敷格式,以眼识为例,蜜蜂眼中的世界与人类不同,它的眼睛升起的色彩与景深与人大不相同,这就是先天观念形成的,其他四识也是如此,蝙蝠根本不用视觉成像,而是用耳识与超声波触而成像;当然,观念也有后天的意识形态化的观念,当你以某种立场看待现象时,现象的性质就会因此发生变化,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依此一念的升起,与先天与后天的观念相关;教育的自性开发则是要人们在升起一念时具有观照自我观念的自觉,知道自己面对的现象是在哪一个观念层次上升起的,否则就会锁定在自我观念中出不来;人类在不自觉中运用先天观念,也会在不自觉中运用后天观念,以为这是当然,依此观念的冲突就会产生,人类的愚昧首先是观念使然;了解自己的观念,从而也了解他人乃至众生的观念,那么在我们的视域中,众生就会平等;因此人类的解放首先是观念的解放,人类的不自由首先是源于观念的固执,自性教育就是帮助人类从这个束缚中解脱出来。
概念是人类对净念施设的符号,贴上的标签;概念的作用是指义、指事;但是,当人类给一物贴上标签,施设符号时,一物的事理就会被符号遮蔽,比如一物,我们施设水杯这个概念,那么水杯就会使人对这一物的全息事理产生遮蔽作用,我们就会联想它是用于喝水的容器,那么它就不再是别的东西,其实,于净念态,它可以是无限的东西,它可以是酒杯、油杯、沙杯、笔筒、火罐、碎片可以当刀子等等,在不同的诸缘中此物可以有无限的功能维度,但是,当为它施设一个概念时其他功能维度就被遮蔽了;古人云:“仓颉造字,鬼神泣。”字就是概念,“字”与净念远离了两个层次,即遮蔽了两个层次,字是一个符号,符号指向字义,字义指向事,在两个指向中“净念事”的无限维度被遮蔽了,所以鬼神哭了,这是悲哀呀;所以,《易经》不使用文字,使人导向净念观察;当然,汉字的象形性使得遮蔽较小,纯符号或拼写符号的遮蔽就更加严重;所以,佛学在使用概念时倍加小心,佛学的概念表述采取肯定与否定的双向句式:即,“A是B,即非B,是名B”,“A是B”是特定视域定义,“即非B”是解除特定视域,“是名B”是权且施设假名,得到所指义、事、理之后,要将概念丢掉,进入离言净念直观;当人类执持于概念时冲突就会发生,人们就会为概念表述的真理而战争,所以,概念也是人类走向愚痴的路径;自性教育要帮助人类克服概念遮蔽,回到对真理的直观、直觉中去,将人类的认知力从概念的遮蔽中解放出来。
理念是在概念之上对现象世界的时空性联立与条理。概念构成知识,理念构成知识体系;概念是描述系统,理念是解释与运用系统。当我们进入理念系统的认知时,我们离开净念就更远了,锁定的维度也就更深了。我们依概念建立现象的定义,依定义衍生出公理、定理、推论、理论、学说、目标设定、行动纲领等等,这样就构成了意识形态的知识系统;这个系统无论多么庞大,但都是在一个概念的定义下完成的,即在净念的一个维度上越走越远,其实乃是一个胡同的无限延伸,当这个理念无限的延伸下去时,我们甚至会忘掉当初的概念,因而我们也就根本不会在去审视当初的观念和净念,人类就会在理念的胡同里打转转,我们只会在此建构知识,不会反观概念、观念、净念解构知识,并重新建构知识;更加严重的问题是我们会以为建构起来的知识是唯一正确的真理,从而看不到甚至不愿意看到还有其他的视域,思想于此开始僵化、固执以致偏执;实际上,到理论体系形成时,我们就给自己做了一个“茧”,将自己束缚在里面;先天的观念使我们锁定在“果壳里”,理论体系将我们锁定在果壳里面的茧里;严格讲,即使果壳里的世界我们也不得全知,我们只是在自己的理念世界里。人类需要建构知识,但是也需要解构知识,这样我们才能从理念的壳世界中解放出来。自性教育要使得人类学会对理念的审视,明了自己在何等视域下建构,亦知道所建构知识的局限性和阶段性所在,至少要明了我们的一切知识建构都是有限维度的建构,从而不会走向固步自封,失去知识的创新能力。当人类失去知识的解构能力,或解构力隐退时,知识越多则会陷入越深的愚昧,陷入深度知识愚昧的人比天生的傻子更可怕。
(五)、言教的表达与信息的传递
正确的传递是教育的关键问题,于自性教育中,我们必须了解“量”的概念四分位体系,才能构成无弊的传达。量的四分位指现量、比量、似比量与非量。
现量指一个净念升起所呈现的性境,即,没有施设概念的直观态。比量或正比量指对现量施设了可以指示义事的符号,通过比量的指称我们可以进入对性境现量的直观。似比量指有遮蔽的指称则不能完全指称现量。非量则是完全遮蔽了现量的指称。禅学“不立文字”,是因为任何比量实际上都是有遮蔽的,一不小心则会落入非量,人们因此而陷入非量的曲解,从而妨碍正确的认知。为了达到性境、净念、现量,佛学采取以上所述的肯定与否定双重表达的“圣言量”表述,也叫做“妙有”表述。自性教育则是要开发人类祛除比量遮蔽,回归现量的圣言量观照能力,从而建立正确的表达与交流。
以上内容是心性教育的框架,祂是道德、知识、技能教育的心性基础。心性教育也就是认知的教育,在人类没有对认知觉悟之前,建构的一切知识都是颠倒的。从某种意义而言,自性教育也是培养教育家的教育,如果一个教育的实施者不能在自性的观照下实施教育,那么极易将学生带向颠倒与邪恶。
李漫博老师参与编著的《教育与圆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