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分数公布之后,留给考生填报 志愿的时间是很紧的,很多省份都只有四天的时间。这四天之内的一个决定往往就决定了一个学生今后四年的命运,甚至一生的命运。所以,很多人评论高考志愿填报是“三分考、七分报”。
志愿填报相当于高考之后一道加试题,对于一直处于应试教育包裹下的考生而言,这个难度一点也不亚于高考。不少家长不惜花费重金请培训机构帮忙“支招”志愿填报,个别机构的填报培训叫价已高达9.8万元。
本文就从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角度来介绍一下,考生应该如何选择大学和专业。
在为自己选择专业和学校之前,先明确以下五点:
(1)确定好底线:到底是不落榜为原则,还是一定要去某个学校或专业,即使复读也在所不惜。这个底线确定好了,再谈其他.
(2)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己最清楚,8岁之前你怎么活着,那是命中注定,18岁之后你怎么活着,那是自我选择,不要轻易放弃这次自我选择的机会。
(3)无论学校还是专业,合适的永远是最好的,所谓合适,是指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和潜力。
(4)没有经过亲身实践和检验的兴趣不叫兴趣,没有足够多的有效信息,就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想要不听命于人就必须自己下功夫收集好各类信息。
(5)热门、冷门都是相对的,且具有时效性,无论什么专业,无论在哪里,都必须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有更多的自主选择。
根据这五个基本原则,可以遵循如下五个步骤进行志愿选择和填报。
一、根据分数和排名划定学校范围
分数和排名是志愿填报中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首先根据分数和排名确定自己能上的学校,这个很多地方都有介绍,我这里就不赘述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学校都会公布历年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平均录取分数线和最高录取分数线,大家在考虑的时候要注意区分。
各个考生一般都会拿到一本高考专业目录(类似《高考专业介绍与报考指导》《招生与考试》等等),这是一本很有用的工具书,各位考生可以好好加以利用。
二、根据兴趣和自身条件确定专业范围
在专业的选择上,可以更多考虑个人兴趣。具体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筛选:
1. 去掉那些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专业以及不符合报考条件的专业。
2. 把自己有兴趣进一步了解的专业名称记录下来。
3. 根据自己的分数,在目标学校里去掉那些自己分数够不上的专业(如果非常不舍,则需要考虑先争取上那个学校,然后再想办法转专业)。
经过这样几步,基本可以确定出目标专业的范围。
三、查询目标学校,了解目标专业
经过前面两步,留下来的学校和专业应该就不会超过两个手了。接下来了解具体的目标学校和专业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个高校的相关信息越来越透明,我们有很多途径来了解高校和专业。
1. 官方渠道查询
首先当然是官方渠道,即学校官网上的相关专业介绍,这类信息有些学校是集中在学校招生就业处的网站上,查找方法如图1所示,有些则是分散在各个二级学院的网站上,查找方法如图2和图3所示。
在各个二级学院的网站上可以查询到详细的师资队伍介绍、专业建设情况、毕业生就业去向、人才培养方案等信息。通过浏览这些信息,可以比较同一个专业在不同学校的差异性,比如,同样是心理学,有的学校侧重于咨询与治疗,有的学校侧重于发展与教育,还有的学校则更看重认知神经科学,这些都是完全不同的方向。
在查询的时候,要特别小心不要被假冒网站所蒙蔽,中国几乎所有正规大学网站的网址都是以".edu.cn"结尾的。比较著名的一个例外可能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因为它的前身是科学院研究生院,隶属于科学院系统,所以网址是以“ac.cn”结尾的。
2. 咨询目标学校和专业的学生、毕业生及老师
通过咨询这些人,可以得到新鲜而生动的间接体验。有很多网络平台可以联系到这些人,比如学校的微博、论坛、知乎、分答\在行等(排名由先后,付费社区比免费社区质量更高),特别推荐知乎上的志愿填报索引,各位考生按学科类别、学校层级、区域分布、专业等类别快速查询。
需要提醒各位考试的是,不要忘了小马过河的故事。尽管排名靠前的答案都是亲历者的回答,但是也要考虑个人的适应性。怎样才能确认自己是否适合呢?理想的状况当然是去试听一下,然而并不是每个考生都有机会去大学试听。不过下面的这个方法可以帮你起到类似于试听的效果。
3.对目标专业的核心教材进行试读
各个专业的教材才是各位考生未来四五年,乃至数十年要的真正伴侣,所以提前去试读一下这些教材,绝对有助于你确认自己的专业选择,看看自己是否真的愿意投入到这些方面的专业学习、应用甚至研究中。对于那些自己不太了解的专业,也需要去翻阅那些教材,这样你就可以做进一步确认。
当然,在四天之内去看书,可能有点来不及了,但是至少去图书城里翻翻吧,大致看一下还是能减少不少幻想的。
比如对心理学有幻想的同学,去书店找到《心理学与生活》这本教材,翻一翻就会发现心理学和算命、星座、读心术真没啥关系,也不是心理咨询那么单一,也没有科普读物上介绍的那么有趣,像这样一本七八百页的教材,在大学四年里你至少还要再读30本。
可能也有同学想到了通过各种大学公开课、慕课来试听的方法。这个方法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对目标大学和专业的了解,不过这种体验可能会过于乐观,因为现在能上慕课的课程都是各个学校优中选优的作品,而且多为公共选修课程,并不是各专业学生真正每天死磕的各类核心专业课程。所以,听网络公开课、慕课不如直接读专业教材更能接近真实的专业学习。
四、根据城市、气候、资源拥有程度等因素缩小学校和专业范围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基本就可以把目标学校和专业锁定在较小的范围内了。接下来,可以再结合分数、城市、气候,资源拥有度等因素进一步删减、排序,最终确定志愿选择和序列。
大学所处的城市是影响志愿填报的重要影响因素。一般而言,一线城市的大学拥有更多的教育、就业、文化、娱乐和生活资源,而且在本科阶段就提早融入城市文化,对于将来的居住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有不少人认为有些一线城市的二类大学甚至比二线城市的一类大学好。
城市区位往往也决定了当地的气候,这也是各考生在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特别是对那些远距离跨省填报志愿的考生,如南北跨越,东西跨越,气候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活的幸福指数。现在很多高校,特别是南方高校,在招生宣传时都会强调空调宿舍,考生在咨询时也会关心宿舍有没有空调,这就是气候影响报考选择的具体体现。
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带着孩子亲自到目标城市和大学进行实地考察,毕竟亲身体验得到的认识才是最直观的。高一高二的寒暑假、高考刚刚考完之后的那几天,都是实地考察的合适时机。
在确定大学城市区位的过程中,有一个小细节需要各位考生注意——不要以为校名中带了某个省份或大区的名称就认定该校位于省会。比如,河南大学并不在郑州,而是在开封,华北理工大学并不在石家庄,而是在唐山,湖北理工学院并不在武汉,而是在黄石,等等。
当然了,和专业一样,适合自己的城市才是好城市。各位考生也不要盲目追求一线城市,无论哪个城市,自己的家庭拥有更多的人脉优势,自己更适应那里的气候和文化,自己更能把握那里的发展趋势,才是更好的选择。
五、综合考量各类有效信息,确定选择完成填报
经过前面四步之后,所需要的信息基本都收集完毕了,接下来就是以分数考量为核心,综合各类因素,在确保上线的基础上稳中求进了。
如果你仍然很纠结,还有点幸福的烦恼,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的初心:无论你读哪个学校,哪个专业,你毕业之后想要从事的工作是什么?那么为了这个理想当前最合适的选择是什么,可能就会更清楚一些。只有当下的选择与未来的目标保持一致时,我们才能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高考既是个人学习的能力的一次考验,也是人生决策能力的一次初次检验,所以,各位亲友请谨慎使用你们的能量,不要剥夺考生们个人成长和决策的一次宝贵机会。各位考生,也一定要尽力自主获取更多资讯,没有信息,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至于高一高二的同学,尽早了解专业和学校,绝对是最好的高考兴奋剂,别犹豫,今年暑假就去你大学想要去的城市和高校感受一下呗。
做自己命运的主人,从现在开始!祝福大家都能考上自己适合的学校和专业。
#1021-第五因-diwuyin#+橙子学院码字岛第14篇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