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的定义
百度百科对“整理”的定义:整顿使有条理,有秩序。
这个定义很简单,就是日常打扫的例行工作。很多人也每天都在做,但是还是不可避免出现杂乱。
在整理这个行业,整理除了整顿使有条理这个意义之外,还在于借由整理这个行为使生活走向条理化,实现物品与精神追求的统一。
这就是我对整理的看法。
一方面,整理使我们看清楚自己与物品的关系,选择合适的物品,购买合适的数量,合理地使用,不为物品所累。
另一方面,因为物品数量的限制,人花在上面的精力自然减少,才能够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可见,整理就是一种通向理想生活的方式。
整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自己设限。
优惠的圈套
节假日的时候,打折优惠容易让人买到手软。
刚过去的双十二,继双十一之后,应该很多人还在购物的道路上前赴后继吧。
今年经济不景气,很多人在购物方面已经相比往年节省了很多。
武汉因为疫情,经济出现滑坡式下降,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陆续向全体在汉人员投放5亿元的“武汉消费券”,刺激消费。
原本大家打算节衣缩食过日子,结果一方面工资降低,另一方面为了贪便宜每周领取购物券然后不遗余力地花掉,好像不花就亏了跟优惠券等额的钱一样。
武汉政府投入优惠券之后,下半年的国庆节、双十一、双十二、圣诞、元旦接踵而来,真的是“花钱如山倒,挣钱如抽丝”。
生活当然就雪上加霜了。
各种优惠的目标只有一个,想方设法要让消费者心甘情愿掏钱。
很多人买东西都是凭借一时的心血来潮,根据主观判断来决定买还是不买,其中优惠力度就是一个硬性指标。划算就买,不划算就不买。
这时候很少有人会盘点自己的物品,再去购买打折物品。
这就是不设限的后果。
我以前也是这样,遇到打折不买就会后悔。曾经有一次在网上买洗手液,本来就30多块钱,但是不包邮,凑到了包邮后,又不能满减,为了满减,最后购物车放了200多快钱的商品,而且都是洗衣粉和洗衣液之类的。
还好,当时我清醒地认识到这么多的洗衣液一年我都用不完。最后我没有下单,去了小区超市买了一袋洗衣粉。
这袋洗衣粉大概用了三个月,还没有用完,如果我当时买了200多块钱的,结果只有有两个:要么用不完扔掉,要么用的时候非常浪费。
这件事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也开始根据使用量来购买产品。之前那种买越多越优惠的这种心理,是中了商家的圈套,而忽略了自己的实际需求。
清单的重要性
现在买东西,我会选择列一个清单,按需购买。
比如日常食品采购,限定一周买两次菜,周日的时候基本上买齐一周必备的肉、蛋、蔬菜、水果,周三补充一次蔬菜和水果。耐放的水果,橙子苹果之类的,可以网上团购,放在冰柜。这样可以避免每天心血来潮去买菜,挑挑选选浪费时间,也能够把食材用完,不浪费。
厨房的米面油之类的大件,会一次性在网上买全,因为只有两个人,吃得少,大概能够管三四个月。
零食类,喜欢吃的核桃、红枣、葡萄干,也会一次性在网上买,固定同一家店。一次的量差不多能吃一个月,吃完再购买。
列举清单,并且在固定的时间去购买商品。这个方法很实用。最好能够把家里需要购买的商品列好清单,盘点存货,如米面粮油、洗护用品、坚果零食、纸品清洁等。
盘点后,在同一品类快要用完的时候购买写下清单,既能因为买的多得到优惠(这些优惠是应得的,与不知道买什么凑单划算),还能因为同一批购买不耽误时间,省去了到实体店和网店挑选商品的时间。
有了清晰的采购目标,买的都是自己需要的,不会盲目囤积商品。
买商品的时候,我们获得的就是一种暂时的喜悦感,这种感觉是抽象的,依附在物品之上,甚至有时候买的不满意又留下了,连愉悦感也没有得到。
设定了物品的数量,并且在定期购买,我认为这是是对自己欲望的一种限制。我们不可能把所有喜欢的东西都买回家。即使可以,所有一切都带回家,那也是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人面对物品,会有一种贪婪的欲望。但是每个人的需求又是非常有限的,无论你拥有多少,穿多少衣服,吃多少饭,看多少书……这些东西都有一个定数。
所以为自己设限,限制自己的欲望是必要的。